词条 | 梁启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梁启超分类:【文化精萃】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早年曾应科举,中举人。十八岁后开始接触西学,并经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深受其影响。1894年(光绪二十年)随康入京会试,并助其从事各种维新活动,为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96年春应康有为召赴上海筹办《时务报》、《知新报》等,撰写《变法通义》等五十多篇文章,宣传维新变法理论。1897年到湖南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将该学堂办成当时最负盛名的一所学校。1898年入京,帮助康有为等促成“百日维新”,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百日维新”开始,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变法期间为推行新政奔走策划,宣传鼓动,竭尽所能。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远游美、澳至辛亥革命后才回国。在日本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在东京办大同学校,在神户办同文学校。在宣传西学方面起了思想启蒙作用。1905年后坚持立宪保皇,政治上日趋保守落伍。曾加入共和党,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1916年策动其学生蔡锷讨袁,反对复辟帝制。八月出任段琪瑞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支持张东荪与马克思主义者论战,宣扬儒家学说,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此后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并兼任南开等几所大学教授。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名著在此期间问世。在大学讲学时,传播资产阶级的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的理论,以及治学方法论,培养了一批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学者,并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上作出了贡献。其教育思想及主张有:(1)教育救国,认为国家强弱以教育为转移;(2)变科举、兴学校,特别重视“政治学院”、“师范学校”、“女子学堂”;(3)改革课程内容,认为学校应设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文;(4)改良教学法,认为旧教学法必须彻底改革,对西方优秀教学法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在哲学思想上,把人心作为万物的根源,认为“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特别强调变的思想,在发展观上基本为庸俗进化论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慧观出真理”。倡导文体改革的“诗界革命”。早年作政论文,畅达奔放,“笔端常带感情”,对近代文学有较大影响。在先秦、明清和近代学术思想研究上,颇有见地。此外,对佛学亦有研究。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近代政坛和文坛的风云人物。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少年得志,十一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主持广州乡试的考官当即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这位来自广东新会乡下的少年才子。十八岁时慕名入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听康氏的 “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耳目一新,思想为之一变。1895年,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梁启超随康有为发起了史称 “公车上书” 的请愿行动,名震朝野。此后,追随康有为,在上海主编 《时务报》,在长沙主持时务学堂 (蔡锷将军就是第一班年龄最小的学生),鼓吹变法维新,成为新党的头面人物,与康有为合称 “康梁”。梁启超曾经鼓吹 “诗界革命” 和 “小说界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在东京主编 《清议报》 和《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君主立宪,指点江山,评论时政,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是舆论界的 “骄子”。其文章脍炙人口,风靡一时,被人誉为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1905年,清廷发表 “预备立宪”的上谕,并派出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欧美宪政,这五位大臣却对所谓宪政一窍不通,只得暗中请当时还被清廷明令通缉的 “宪政专家” 梁启超代为起草了一份“宪政考察报告”,回国交差。民国建立后梁启超返国,进入政界,创建进步党,曾先后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与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在袁世凯称帝前夕,梁启超撰写了一篇唱对台戏的文章,袁世凯得知后,急忙派人找到他,要以二十万大洋的巨款,买下这篇文章,当即遭到拒绝。梁启超不顾袁世凯的百般威逼,将此文在报上公开发表,轰动一时,被人视为 “讨袁檄文”。之后,他又策动学生蔡锷在云南首举反袁护国的义旗。二十年代他退出政界,埋头从事学术研究,为著名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导师(另三人是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之一。梁启超精力过人,兴趣广泛,旧学新学,政治、经济、史学、哲学、宗教学、文学、法学等等,甚至连所谓 “声光电化之学”,无不涉猎,堪称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文集 《饮冰室合集》 多达一百四十八卷,还并不是他著述的全部,就已有一千四百多万字,可谓 “著作等身”的 “千万富翁”。曾有人写了一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请梁启超作序,他兴致一来,说古论今,东西比较,几天的时间竟洋洋洒洒写了六万多字,几乎跟原书不相上下,于是干脆单独成篇,这就是至今仍负盛名的 《清代学术概论》 一书。梁启超思想博杂多变,连他自己也把握不了,他有一句口头禅: “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其前后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人名。生于公元1873年,卒于公元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资产阶级唯新派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有成就的学者。早期的梁启超以近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评介人自身,具有唯物主义性质。中年以后,开始主张有鬼论,他在《子墨子学说》一文中。“鄙人笃信鬼”,“人死后之必有鬼”,“苟无灵魂,则死后更无余事矣”,人死后的灵魂“即所谓鬼者”,他认为“鬼学”即是“魂学”,“今皆有原理之可寻”,“已渐成为一有系统之科学”。到了后期,他对人死后是否会变作了否定回答,说“这句话越发大大待考。因为从来得不着绝对的证据,而且绝对的说不出理由”。这是他对前期主张的有鬼论的否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