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思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梁思永分类:【文化精萃】 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上海市入。祖籍广东新会。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学习期间曾参加印地安人古遗址的发掘工作,同时对远东考古学研究亦颇关切。留学期间一度回国,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助教。1930年学成回国,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黑龙江昂昂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山东历城龙山镇和日照县两城镇的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和后冈遗址、安阳侯家庄西北冈殷陵等项考古发掘工作。解放后,于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一生致力于中国考古工作,对中国考古有专门研究。对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殷墟等方面的考古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由他首先确定的仰韶、龙山和商文化间的相对年代,学术上很有价值。重要论著有:英文版《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我国考古学史上第一部考古报告集《城子崖》以及《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和《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等。 现代考古学家。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次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旋即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考古学、人类学。1930年归国,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的考古发掘有:城子崖、两城镇和后冈遗址,安阳殷墟和侯家庄商王陵区等。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殷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在病榻上主持该所的日常工作,为发展新中国考古事业沤心呖血。他负责主编的《城子崖》于1934年出版,是我国考古学史上第一部科学的田野考古报告集。他主持的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判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代文化的年代序列。龙山文化的命名与年代序列的判定,是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收获。1936年夏季主持发掘了日照两城镇的瓦屋村、大孤堆遗址,对龙山文化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9年他为第二次太平洋学术会议所写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是关于龙山文化的综合性论述,并且预见龙山文化具有不同的区域类型。他的考古论文汇辑为《梁思永考古论文集》(1959年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