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亚当·斯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亚当·斯密

继承舍夫茨别利和休谟的伦理思想,认为人不仅有自爱自利之心,而且有仁爱和同情心;强调有无良心(同情心)是评价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伦理学著作有《道德情操论》。参见“经济”中的“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1790Adam Smith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情感主义伦理学家。出生于税吏之家。曾任格拉斯哥大学伦理学教授、校长。精通多种学科。主要著作有:《道德情操论》(1759)、《原富》(1776)等。他继承了舍夫茨伯利的仁爱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认为同情是道德的唯一基础。人生而具有谋求自己利益的本性,即具有自爱心和利己心,同时也有对他人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的支配,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但在追求私利的时候,出于同情和仁爱之心,也会情不自禁地关心他人和社会利益,于是在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共同的利益,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起来。在道德评价上,他反对以效果功利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而主张以良心也即同情心为依据。认为良心是个人的心声,是自己设立的公正的旁观者、理想的观察员,是评价自己思想行为是非的法令。一切行为凡出于良心的,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同时良心又随着时代的风尚、文化教育的不同而不同,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直接影响。他认为,利己与利他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在道德领域应该强调利他,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则应强调利己或追求个人利益,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斯密的伦理学说没有解决利己和利他的矛盾。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1723—1790),英国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最重要的著作 《国富论》 (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于1776年出版。该书主要研究促进或阻碍资产阶级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他认为,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 “利己心” 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 “经济人”。他的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是经济自由,即 “自由放任”,力图排除一切封建障碍,反对重商主义,要求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他的著作中还谈到了管理的许多中心问题,他特别强调劳动分工及其经济利益。斯密在 《国富论》 中对制针工厂的劳动分工及其经济效益作了详尽的描述。他说,一个劳动者,如果对这种职业 (制针) 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上的机械,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根针。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断,一个人削尖铁丝的一端……,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有些工厂,这18种操作分由18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两三门。他还说: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曾讲到: “据亚当·斯密说,在他那个时侯,10个男人分工合作每天能制针48000多枚”。亚当·斯密还讲到管理中控制的职能。他说,如果要真正对一个人进行控制,他必须为自己的成绩对某人负责,而他对这个人则无法施加重大影响。亚当·斯密还讲到了计算本息的必要。他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购买和装置机器的方法,他解释说: “购置高价机器,必然期望这机器在磨毁以前所成就的特殊作业可以收回投下的资本,并至少获得普通的利润。” 至于所谓普通的利润,他认为应为当时通行利息率的两倍。亚当·斯密还在管理的其它一些问题上作过探讨和论述,他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一般是分开的,特别是当赚钱的时侯,更是这样。

亚当·斯密

英国经济学家。1723年6月5日生,终身未婚。1737~1746年间,曾就学于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1748~1763年,在爱丁堡、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修辞学、历史、经济学、逻辑学、伦理学等。1767年5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并开始撰写《国富论》,1776年出版,此书对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影响。1777年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和盐税专员。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7月17日去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