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棺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棺椁分类:【传统文化】 棺指棺材,椁指棺外的套棺。《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礼记?檀弓上》:“有虞氏瓦棺,夏后氏?(xì细)周,殷人棺椁。”据《礼记》等记载,棺椁使用有一定规定。“天子之棺四重”,三、四重用梓木。后世帝、后之棺亦多用梓木,所以称为“梓宫”。《后汉书?明帝纪》“司徒欣奉安梓宫”注:“梓宫,以梓木为棺。《风俗通》曰:宫者,存时所居,缘生事死,因以为名。” 棺,指盛殓死者尸体之器。上古之时,无棺椁之属。人死之后,即柴草遮掩葬于土中。《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后世圣人者谁,今已无考。《后汉书》载刘向上书谓“棺椁之制, 自黄帝始。”亦无所凭。以考古证之,棺始见于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时为石棺、陶棺。木棺见于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也已五千余年。椁亦于此时出现。因初起时为石制,故椁之古字有作礅者。《礼记?檀弓上》:“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周,殷人棺椁。”棺的意思是关,意谓关闭尸体于其内;椁的意思是郭,如城之外郭周绕于棺。古代棺椁,因身份地位之异,在重数、厚薄、材料、制式诸方面均有不同。《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郑玄注曰:“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 士不重。”《礼记?丧服大记》:“君大棺八寸,属六寸,?四寸; 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 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 士棺六寸。”其棺中绘饰、色彩、棺钉、棺盖与棺墙弥合材料,亦各有其制。又椁则君用松木,大夫用柏木,士庶则杂木制之。另棺椁之间的距离、椁内之饰,亦有差异。上述诸制,表明古礼之中等级极为森严,亦说明古人慎终追远,于死事极为重视。后代棺椁虽有尊卑之异,但已不如先秦之隆厚。司马光《书仪》:“棺欲厚,然太厚则重而难以致远。又不必高大占地,使圹中宽,易致摧毁,深戒之。椁虽圣人所制, 自古用之,然板木岁久归腐烂,徒使圹中宽大不能牢固,不若不用之为愈也。孔子葬鲤,有棺而无椁,又许贫者还葬而无椁。今不欲用,非为贫也,乃欲保安亡者尔。” 棺椁是死者直接近身之物,盛放尸体的叫“棺”; 围在棺外的叫 “椁”。《说文》: “棺,关也,所以掩尸。” 又亲身之棺一称榇,又称?。皇帝之棺称“梓宫”。椁,《说文》: “葬有木椁也。”段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礼记?檀弓》 曰: ‘殷人棺椁。’ 注 ‘椁,大也,以木为之。’ 言郭大于棺也。” 其用法,《礼记?檀弓》 有记载: “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椁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棺椁作为埋葬死者的用具,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后汉书》卷三十九载: “《易》 曰: 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造,自黄帝始。” 这当然是古人的比附。据考古资料,棺的产生比椁早,大约起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一段。而在此之前,死者均直接埋入土中。商周时期,上层奴隶主贵族一般都使用棺椁,如安阳殷墟的妇好墓。春秋战国时期,棺椁的构造趋于讲究,《左传?成公二十八年》载: “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把椁做成房屋状,内棺加以装饰。棺椁制度发展到西汉时期渐趋完备。《礼记?檀弓上》 和《丧服大记》 都讲到古代贵族的棺椁制度,包括棺的重数和尺度。所谓天子之棺四重,棺外有 “柏棺以之骨长六尺”,即一椁四棺,国君用一椁三棺,大夫一椁两棺,并分上大夫下大夫,数目一样而厚度不同。士用一椁一棺。郑玄注道:“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两汉时期,宫廷贵族对棺椁的制造特别重视。如长沙马王堆1号墓,用四层套棺,外棺为黑漆素棺,二层棺是黑底彩绘棺,彩绘复杂的云气纹以及穿插其间的许多神怪、禽兽图像,三层棺是朱底彩绘棺,绘有龙、虎、朱雀、仙人等瑞祥图像,内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再饰以绒圈锦和羽毛贴花绢,可谓极尽工巧之能事。当时,宫廷内设有专人管理棺椁制造,宫廷勋戚常得皇帝赏赐的棺椁,如霍光得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东汉蔡茂、梁商得获“东园梓宫”等。《后汉书?礼仪下》记载,皇帝死,“东园匠、考工令奏东园秘器,表里洞赤,虞文画日、月、鸟、龟、龙、虎、连璧、偃月,牙桧梓宫如故事。” 诸侯王、公主等死,皆用 “樟棺,洞朱,云气画”,“公,特进樟棺黑漆”。这些高等葬具,木材均用楠梓木一类,装饰务求豪华,制造繁琐,耗资巨大。西汉后期以降,砖室墓和石室墓崛起,取代了土坑木椁墓的地位,随之,原先的棺梓制度逐渐失去存在的基础,从而走向废弛。 棺材和套在外面的外棺。古代装殓尸体的用具。据《礼记?檀弓上》,虞舜时用瓦棺,夏代又用砖砌在瓦棺四周。《易?系辞下》: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于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孟子?滕文公上》也说: “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可见远古时代是无棺椁的。据《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天子棺椁四重,诸侯三重,大夫二重,士一重。天子亲尸的一层内棺叫?,外面蒙以水牛皮;第二重叫?,用椴木制成。最外面的两重内层叫属,外层叫大棺,都用梓木做成,故又称作梓宫。《韩非子?内储上》: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这是指贵族而言的,一般贫民则只能葬以薄板小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