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楼观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楼观台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著名宫观。在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终南山麓。相传周代大夫函谷关令尹喜,曾在此结草为楼,观看天象,初称草楼观、紫云楼。后老子入关,在楼南高岗筑台,讲授《道德经》五千言,故又称说经台。后人在此创立道观,为道教最早的宫观。北朝不少名道士曾集于此,并形成了道教楼观派。自秦迄清,历代均有扩建和修葺,以唐代为盛。现遗有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宗圣宫、栖真亭、衣钵塔、化女泉、仰天池、老子系牛柏和银杏树等胜迹。 在陕西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山麓。相传原为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的紫云楼,后老子入关在楼南高岗筑台,讲授《道德经》五千言,故又称“说经台”。自秦迄清,历代均有扩建或修缮,尤以唐代为盛,筑有台、殿、阁、宫、亭、塔、洞、池、泉等50余处。现遗有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宗圣宫、栖真亭、衣钵塔、化女泉、仰天池、老子系牛柏和银杏树,并有石牛、石狮、碑、碣以及文人学士题咏刻石等。 道教最早的宫观。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25公里的终南山麓,距古都西安70公里。《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载:“楼观台起始于周康王,增建于秦汉,扩建于唐代。终南山绵延周围百余里,素有“仙都”,“洞天之冠”之美称,所谓:“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茸翠,以楼观为最佳。”楼观之始,因周康王时函谷关令尹喜,先于今楼观说经台处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知老子由楚入秦,将经函谷关而西隐,于是执弟子礼,强留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其地先称草楼观,唐时称古楼观或楼观。北朝时许多著名道士多云集于此,并形成了当时颇有声誉的“楼观道”,后世道教中的混元派和君喜派都是渊源于此的派系。《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称“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混元圣迹》谓:秦始皇壬午(前219),封禅泰山后,即在楼观之南修筑清庙,祭祀老子。据《楼观传》载:三国魏咸熙(264―265)初,道士梁谌师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晋永兴二年(305)尹轨真人降,授梁谌《日月黄华上经》、《水石丹法》、《楼观先生本起内传》等,自是成为道教圣地。隋末唐高祖起兵晋阳,楼观道士以粮资其军需,后获赏并受敕修葺楼观。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称宗圣观,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改称顺天兴国观,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改称宗圣宫。金、元、明诸代屡有修葺,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其制前为四子堂和文始、三清二殿,再进为望气楼和景阳、宝章二殿,后为宗圣宫。楼观古有三台之说,以应合“老子一气化三清”,即东台为元始台(今之仰天池);西台为灵宝台(今之西楼观台);中台为道德台(即说经台)。说经台是现今楼观台的中心,它建在海拔560米的峰顶,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山峰叠恋,气势雄伟。宋苏轼有诗赞曰:“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楼观台现存的道教遗迹还有:老子墓、炼丹炉、化女泉、上善池,仰天池、吕祖洞、吾老洞、宗圣宫、镇仙宝塔、古银杏树、系牛柏、三鹰柏等,并遗有历代碑碣石刻70多件,其中珍品有唐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载?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员半千隶书《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书《第一山》,苏轼行书游楼观台题字以及宋书法家薛绍彭的楷书刻石三块;元赵孟钍椤渡仙瞥亍肥??煌ǎ?呦杳坊ü抛?椤兜赖戮?繁?取;褂刑苹实劾盥』?爸???死畎住?拙右住⑺未?斩?隆⑺照蕖⒁约霸?⒚鳌⑶逍矶嗝?说恼涔竽?#?舛际茄芯康澜淌返闹匾?柿稀</p> 道教宫观。在陕西周至县城东南40里的秦岭山麓。《渊鉴类函》 中的《关尹传》 曰: “尹喜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周康王闻,拜为大夫。以可观望,故号此宅为关令草楼观。即观之始也。”相传这就是最早的道教宫观,老子入关曾在此筑台讲授《道德经》,所以又称说经台,也称楼观台。自秦至清历代修建,尤以唐代最盛。在唐王朝大力支持下,筑有台、阁、宫、殿、亭、塔、洞、池等50余处,成为道教楼观派的主宫,号称“天下第一福地”。现在留有以宗圣宫为主体的建筑及说经台、练丹炉、吕祖洞、栖真亭、衣钵塔、仰天池、老子系牛柏等。观内还保存有历代名人学士题咏的碑刻70多通及道教珍贵文物。 陕西是周秦汉唐等11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历代王朝为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地位,无一不借助宗教力量来强化封建政权。于是,陕西境内出现了名寺古刹、神庙道观星罗棋布的局面。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后期,是民间巫术与黄老学说结合的产物。为改变理论贫乏的致命弱点,该教尊先秦道家学者老子、庄子为圣祖、真人,这样,老子成了太上老君,道家思想也成了道教的理论基础。 陕西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楼观台,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周代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有真人出现,果然老子入关,被迎至草楼。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在楼南高台传授,于是被后人称“说经台”、“楼观台”。有了道教始祖活动的传说,楼观台一时身价百倍,“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盛;终南千峰耸峙,以楼观最有名”。道教徒甚至相传:周穆王曾到此游历,建“楼观宫”;秦始皇曾在楼南建庙求仙;汉武帝在楼北立宫,以示敬意。其实道教当时尚未问世,道家思想地位并不显赫,所以传说难以令人信服。魏晋以降,这里渐为统治者所重视。晋惠帝元康年间(291―299),为楼观台植树10万株,迁民300户,以示尊重。隋文帝即位不久,为收揽人心,也曾对楼观台加以大规模修葺。 入唐以后,道教黄金时代来临。公元620年,道士吉善说他在羊角山遇到骑白马的李耳,李耳让他转告唐朝天子:老子是李渊的先祖。李渊为提高其地位以与山东士族相匹敌,立即赴楼观台拜谒老君庙,承认老子李聃是自己的远祖,并改楼观台为“宗圣宫”,改经台为“老子祠”。公元625年又下令天下三教,道第一,儒第二,佛第三。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佛徒法琳支持李建成,道士王远知支持李世民。随着李世民的获胜,道教又一次占了上风。唐玄宗更以夜梦老子为名,改宗圣宫为“宗圣观”。从此楼观台成为道教圣地,被道教徒称为“天下第一福地”。 宋、元、明、清各代,对楼观台都有维修。唐宋以来的文人学士欧阳询、李白、王维、苏轼、米芾、赵孟等,都游历过这里,咏诗题字,刻石留念。 其中苏轼有诗曰: 剑舞有人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楼观台现尚存说经台、老子炼丹炉、吕祖洞、化子泉、上善池、楼观古塔及许多历代碑刻。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碧草铺地,绿荫蔽天,秀丽清幽,景色宜人。 道教因教义贫乏,炼丹又需要一定财富基础,所以生命力不如佛教,但因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又经统治者大力倡导,故在社会上流布甚广。金兵入主中原后,民族矛盾上升,许多关中士人辞官不就,退隐山林,慨然入道。经这些人如王?等辈的改造,道教发展为“全真道教”,并迅速扩展,成为宋元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西安城东门外的东岳庙、东关外的八仙庵、户县的重阳宫,都是当年关中地区作为全真道教起源的重要遗迹。 位于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楼观乡终南山北麓。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相传周代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体,故名。一日,他看见紫气东来,知有真人从此经过,后老子西游入关,便迎归草楼,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称之“说经台”,从此楼观声名大振。相传周穆王曾游历这里,建造宫室,名“楼观宫”。秦始皇建庙于楼南,求神拜仙。汉武帝立宫于楼北。唐高宗认老子为祖宗,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尊老子为名,又改“宗圣宫”为“宗圣观”,使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道教圣地,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地”。唐宋以来的名人学士欧阳询、王维、岑参、李白、苏轼、米芾等都曾在这里咏诗题字,刻石留念。楼观台不仅因历史古迹而闻名,它倚山傍水,茂林修竹,风光十分秀丽,特别是自然森林植被冠于终南,主要森林树种100多种,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等30余种。1982年,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国家森林公园。楼观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整修了说经台,为宗圣宫遗址上的古树加了围栏,整修绘饰了老子祠正殿,重建了藏经阁和回廊。吕祖洞到闻仙洞的天堑间已飞架起一座跨度53米的铁索桥,登桥俯视,云雾缭绕,瀑布倒挂,景色宜人。从上善池到主峰炼丹炉的狼牙石道,已用青砖砌成,远望宛如天梯,直插水际。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寻求野趣、度假、避暑的旅游胜地。 位于县东南终南山北麓。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相传周代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体,故名。一日,他观察到紫气东来,不久便见老子骑牛入关,于是迎老子进草楼,并在楼南高岗筑台。老子于此著《五千文》(《道德经》),授予尹喜。因此又称“紫云楼”、“说经台”。后人于此创立道观。北朝不少著名道士聚此,楼观成了当时著名道观。隋开皇(581―600)初重修。唐武德初(618)扩建,改名“宗圣观”。宋、元屡更名。元中统元年(1260)命易观为宫,称“宗圣宫”,遂成道教最早的宫观之一,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唐宋以来,文人学士如欧阳询、王维、岑参、李白、苏轼、米芾等,都曾来此咏诗题辞,刻石留念。这里倚山傍水,天然森林植被冠于终南,主要森林树种达千余类,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等30余种。1982年起在此建设国家森林公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