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正月禁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正月禁语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岁时节日禁忌之一。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汉族及诸多少数民族地区。农历正月里,全国无论南北各地,都禁言及“病”、“死”、“鬼”“杀”、“穷”、“败”等不祥字眼,以求避免凶厄之事的发生。若无法回避必说时。则要改口,如死鱼、死鸭要改称为“文鱼”、“文鸭”、“文”即不动之意。杀鸡、杀猪亦要改说为“伏鸡”、“伏猪”。因惧怕年内破财的心理,许多地区还忌谈及“少”、“没”、“光”、“不够”、“烂”、“霉”、“完”等不吉之语。除夕煮饺子,即使煮烂,也不可说“烂了”、“破了”,而要说“挣了”。因挣有赚钱之意。忌数饺子,因数数就有“怕少”的意思。正月里,家中若有人问及是否还有饭食,即使没有,亦不可答没了,而要说“满了”。天津地区,给炉子添煤加火,忌说“添煤”,而要说“添火”。否则认为是年内定会“添霉”。河南地区,除夕、正月初一放鞭炮,禁忌模拟鞭炮“砰砰砰”的响,而要说“叭叭叭”的响。因在河南方言中,“砰”与“崩”谐音,有“砸锅”、事情办糟了之意。而“叭”与“发”音近,故取其“发家”、“发财”之吉意。正月初二,有些地区有童子送柴(财)的习俗,此时忌答:“不要”。若不想买,可答“已有”。以免犯忌,得罪于财神。正月期间,为防止儿童不慎言及忌语,民间有初一清晨,以草纸为刚睡醒的小孩擦口的习俗,俗称“揩屁股”,意为其言不可信。万一孩子说出忌语,大人须马上说一句“童言无忌”,以求禳解。侗族地区正月初一,特地在门前板壁上张贴“童子之言,百无禁忌”的条幅,以求避凶趋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