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侯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武侯祠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郊。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蜀国丞相武乡候诸葛亮而建。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并入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建筑是1762年 (清康熙十一年) 重建的。祠内有称为“三绝碑”的庙碑,近人沈尹默手书的《隆中对》,关羽、张飞、文官、武将的塑像等。诸葛亮像前有三面铜鼓,铸于公元6世纪前,称为诸葛鼓。 即武侯庙。为纪念三国蜀武乡侯诸葛亮而建。知名者全国尚存8处,分布于四川成都市南郊,四川奉节县白帝城,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湖北蒲圻县赤壁和襄樊市隆中,甘肃礼县祁山,陕西岐山县五丈原及勉县等地。其中以建于西晋的成都武侯祠规模最大,最负盛名。《方舆胜览》:“武侯初亡,百姓遇朔节,各私祭于道中。李雄始为庙于少城内。”唐宋时,与刘备庙毗邻。明代初年,二庙合一,成“先帝武侯同阙宫”规模。现存殿宇为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前殿祀昭烈,以关张北地王及诸将佐左右配享。后殿祀诸葛武侯”(《嘉庆一统志?成都府》)。面积56亩。刘备殿内刘备像高3米,西壁有岳飞书《出师表》,诸葛亮贴金塑像前有3面铜鼓,铸于六世纪前,称诸葛鼓。庙门内有唐元和四年(809)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写、鲁建刻工,文章、书法、篆刻皆精,人称“三绝碑”。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诸葛庐,俗称诸葛庵,就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兴建的一座祠庙。该祠建在南阳市西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有殿堂楼阁各种建筑155间,古柏50余株,占地12万平方米,山门横额“武侯祠”和草庐门楣“诸葛草庐”为郭沫若题写。主要建筑分为两重,山门之外有“卧龙岗十景”之一的“诸葛井”。从山门至正殿(俗称大拜殿)及左右两廊为前半部,是过去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后半部是后人根据诸葛亮“躬耕”南阳时的生活情景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岗十景”中的其他九景,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草庐、小虹桥、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是祠内最高的建筑物,流角飞檐,气势轩昂,楼上正中有诸葛亮抱膝长吟的的塑像。祠北偏院有三顾堂、关张殿,祠东南隅有台,传为诸葛亮“澹宁读书台”遗迹,祠西南隅有龙角塔。武侯祠始建于唐代,明清时重修。 坐落在成都市南郊,是1座合祀刘备和诸葛亮的古祠庙。西晋末年,成汉李雄于成都少城内建武侯祠,后南迁,与蜀先主刘备的“昭烈庙”相邻,并于明初并入庙中。故门额仍书“汉昭烈庙”,而人们习称武侯祠。今日的武侯祠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坐北朝南,红墙环绕,古柏苍郁,殿宇宏阔,占地56亩。主体建筑群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著名文物有唐代“三绝碑”。刘备殿正中供刘备贴金泥塑坐像,左侧为其孙刘谌。正中石柱上悬清代完颜崇实撰书的对联:“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东壁有今人沈尹默书《隆中对》,西壁有岳飞手书《出师表》木刻。东西偏殿有关羽、张飞父子塑像。殿前两廊各塑14名前蜀文臣武将,形态生动。像前有镌刻着本人传略的小石碑。诸葛亮殿内供其贴金泥塑坐像,羽扇纶巾,飘髯舒袖,神态自若。旁侍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殿内外有歌颂、凭吊他的对联、匾额10余件。著名的是清代赵藩撰书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像前,有铸于汉晋时的铜鼓3面,称“诸葛鼓”。殿西侧为刘备墓,史称惠陵,实为刘备与甘、吴二后合葬墓。封土高12米,环以墙垣。正面嵌“汉昭烈帝之陵”石碑,为清乾隆五十三年立。寝殿有联:“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历代题咏武侯祠的佳作中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称最。其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最能表达后人对蜀汉君臣敬仰心情的,当推清末刘咸荥所撰书的楹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在勉县西4公里处川陕公路南边,是全国修建最早的一个武侯祠。《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今武侯祠距武侯墓十余里,为明、清建筑,背临汉水,面对公路,南北长约200米,东西长约120米,共有7院54间房舍,占地30亩。祠前牌坊高10米,宽6米,八角起翘,上复琉璃瓦,坊上金书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另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祠内匾额有“高山流水”、“代仰清高”、“大汉一人”、“天下奇才”等。对联中较有名的是冯玉祥将军1928年所题:“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干遗迹,万古清高。”牌坊南有琴楼,楼内有古榻一张,上置石台,台上置石琴。琴楼西为钟楼,上悬明万历元年(1573年)所铸洪钟一口;东为鼓楼,原有铜鼓一尊,可惜早已轶损。诸葛亮大殿明三暗五,四角起翘。殿内正中高悬清嘉庆帝御赐“忠贯云霄”匾额。下为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素履皂绦,端坐龛中。龛下关兴、张苞侍立左右。祠内石刻文物甚多,最著名的有诸葛亮《琴吟自叙》石碑,《出师表》石刻等。祠内还有古柏18株。鼓楼东院有“旱莲”一株,高约10米,春初花开,形似莲花,观者如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西卧龙岗。相传三国时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曾躬耕于此,唐宋时建祠纪念。元初毁于兵火,大德年间重修。清康熙时,南阳郡守罗景在祠内发现前人题咏石刻“卧龙岗十景”,曾依此在祠外重建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草庐、小虹桥、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诸葛井,与武侯祠的山门、大殿、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石牌坊相映衬,构成壮观的古建筑群。祠内建筑155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有历代碑刻310余块,书体真、草、隶、篆俱全。现已将西院群辟为博物馆,并在东部新建汉画馆和汉碑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门大桥外西侧。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庙。诸葛亮(181―234),汉末?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汉,官至丞相,谥忠武侯。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始建,与蜀先帝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蜀献王朱椿将武侯祠并于昭烈庙内,故大门额书为“汉昭烈庙”四字。明末毁于战火,现存祠宇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古柏蓊郁,建筑宏伟,主要有刘备殿、诸葛亮殿、惠陵、听鹂苑等。刘备正殿有刘备及其孙刘湛塑像,东壁为近人沈尹默书诸葛亮《隆中对》,西壁有传为岳飞书诸葛亮《出师表》。左右偏殿有关羽、张飞等塑像,东西两廊塑蜀汉文臣、武将二十八人。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祠内惠陵为刘备墓,封土高12米,有圆形汉砖墙环护。碑碣四十余块,以唐碑最著,始建于唐元和四年(809),系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镌碑,因文、书、刻均极精湛,世称“三绝碑”。有匾额楹联30多件,以清人赵藩一联最有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历代来游览并留有诗作者颇多,最著者为杜甫的《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位于新城西3公里处的川陕公路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祠建于后主刘禅景耀六年(263),为全国最早修建的一座武侯祠。杜甫《夔州歌》云:“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即指此祠。现存殿宇为明清建筑,坐南向北。汉水环绕于后,祠前耸立一巨形牌坊,高10米,宽6米,八角起翘,上覆以琉璃瓦。牌坊正面金书“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牌坊南为琴楼,楼内古榻上置石琴一张。大殿明三暗五,诸葛亮的彩色塑像端居正中,羽扇纶巾,仪态安详。上方高悬清嘉庆皇帝赐“忠贯云霄”匾额。龛下关兴、张苞侍立两旁。祠内古木参天,历代名人如桓温、李白、王安石、苏轼、陆游、顾炎武及近人冯玉祥将军等,都在祠内留有墨迹刻石。祠内今存汉晋唐宋以来碑石40余通,及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附近有武侯读书台、卧龙岗、走马岭、马超墓、万寿塔等。 武侯祠在河南南阳市西卧龙岗,传说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曾躬耕于此,唐宋时建祠以作纪念。祠内有大殿、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茅庐、抱膝石、梁父岩、诸葛井等建筑。祠内碑刻甚多,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祠东南隅有一平台,传为诸葛亮读书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