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当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武当山

分类:【传统文化】

著名道教胜地。在今湖北省西北部一带。绵延800里,主峰天柱山海拔1600余米,有5里1庵、10里1宫之建筑群点缀其间。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帝君曾入此山修炼,历42年成仙。东晋时已有道人在此结庐为庵,唐贞观年间(627―649)建五龙祠,宋元后宫观日多。明成祖朱棣敕建宫观33处,后敕封为“太岳太和山”,以冠五岳之首,武当山遂成为国内道教第1名山。山上有玄岳门、玉虚宫、紫霄宫、太和宫、金殿等胜迹。此山又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

道教名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方圆800里,高险幽深,气势磅礴,标奇孕秀,飞云荡雾。有“天下第一仙山”之誉,风景之美,兼有五岳之雄、险、奇、幽、秀,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中有70峰、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等风景名胜。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险,洞室深邃。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奇花异草,满山遍野,名贵药物,比比皆是。相传道教所奉的真武大帝曾在山中修炼42年,道成飞升,后世认为非玄武不能当此,故名武当,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是历代方士道人隐居修道之地,据载周之君喜、汉之阴长生、晋之谢允、唐之吕洞宾、五代之陈抟、宋之寂然子、元之张守清、明之张三丰等著名隐逸道士均曾在此修炼。唐贞观年间(627―649)均州太守姚简在此创建五龙祠,后又建有“太乙”、“延昌”等庙宇。宋、元以来,代有开拓,增修扩建,元末部分建筑毁于兵火。明成祖于永乐十年(1412)命工部侍郎郭?、隆平侯张信,附马尉沐昕督军夫三十余万人在此大兴土木,创建道教宫观,历时7年,建成8宫、2观、36庵堂、72岩庙、39桥梁、12亭等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嘉靖三十一年(1552)又维修扩建。整个建筑依山势而构,结构精巧,布局雄伟。其中金殿和真武大帝神像,全系铜铸,外鎏赤金,最为著名。现存主要宫观有金殿和太和、南岩、紫霄、五龙、遇真、玉虚六宫,复真、元和二观及磨针井、玄武门等,基本保持明代格局;山上诸宫观之中藏有数以千计的金、银、铜、铁、锡、木、泥、石、玉、瓷等质地的神像、供器和法器,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

道教名山之一。在湖北西北部,汉江北岸之均县境内。又名太和、太岳、仙室。道书称真武于此修炼42年,功成飞升;后世因谓非玄武不足以当此,因名武当。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东汉阴长生、晋谢元、唐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张三丰等,均曾修炼于此。明永乐年间尊真武为帝。改称太岳太和山。永乐十年(1412)曾于山上大规模营造宫观,历时七年。建成净乐、迎恩、遇真、玉虚、紫霄、五龙、南宕、太和等八宫,元和、复真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宕庙等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其中金殿(亦称金顶)和真武等神像,全系铜铸,外鎏赤金,最为著名。此山又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

位于丹江口市境内,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武当拳术的发祥地。古称“碜上山”,又名“太和山”。“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3米,方圆400公里,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8宫、2观等胜迹,北宋书画家米芾赞之为天下“第一山”。历代著名的道家如周的尹喜、汉的阴长生、晋的谢允、唐的吕纯阳、五代的陈抟、宋的寂然子、元的张守清,明的张三丰等均在此山修炼,因而此山便以道教胜地著称,并以武当拳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武当山的建筑从唐贞观年间开始,元末的战火毁掉大部分。从明永乐十年(1412年)开始,历时7年,落成了8宫、2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10祠等33个大建筑群,有殿亭2万多间,总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现在武当山的主要游览点有:玄岳门、元和观、遇真宫、玉虚宫、磨针井、太子坡、紫宵宫、南岩、太和宫、金殿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