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术器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武术器械分类:【传统文化】 武术器械(图268)种类繁多,包括刀、枪、剑、棍、鞭、锏、锤、钯、榕、槊、叉、戈、戟、钩、斧、钺、铲、挝、拐、鞭杆、圈、匕首、峨嵋刺、弓箭、弹弓、盾等等。 刀 刀(图269)是中华武术中的 主要器械。旧石器晚期出现石刀,以后又产生了骨刀、角刀、陶刀。殷商时期出现了铜刀。西周时,刀的刃柄无明显分界,柄部略厚,刀身略薄。战国时期骑兵产生后,月越来越受重视,骑兵速度快,机动、灵活,作战时用刀斩、劈、格、刺,明显优于剑的作用,杀伤力比剑更大。汉代,刀成了战场上格杀的重要兵器,并逐渐取代了剑,出现加长刀身的短柄长刀,刀身长1米,柄首为扁圆形,称为“环柄刀”或“环首刀”,适合劈砍的环柄刀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武器。唐代刀的形制有较大改进,从狭长的长条形,改成刀头前锐后斜形,并有了护手,去掉扁圆大环。长柄刀的出现,使刀的劈、砍、斩的杀伤力更强。据宋代《武经总要》记载,长柄刀有屈刀、掩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二郎刀等多种。近代武术运功中,将这些长柄刀泛称为“大刀”,以明代“偃月刀”作为基本形制。除长柄刀外,短柄刀有单刀、双刀、砍刀、马刀、九环刀、鬼头刀、响环刀、手刀、佩刀、象鼻刀等等。还有朴刀、宽刃刀、船尾刀,其刀身狭长,刀柄比长柄刀短,比短柄刀长,也称为“短柄长刀”或“大刀形短柄刀”。 各种类形的刀,在构造上大体都包括刃、背、尖、盘、柄五个部分。刀刃为刀身锐利的一侧,多向外凸成弧形,用以劈、砍、斩、抹等多种击法。刀背为刀身钝厚的一侧,也称“刀脊”,多呈弧形或波浪形,用作格、挂、挑、挡、搅等多种防守。刀尖为刀身的前端,多用于刺、撩、扎、崩等击法。刀盘为刀柄前面的圆盘,起保护手的作用,也叫护手盘。刀柄为手握部位,也称刀把。刀把的长短不 一,根据刀的类形而定。武术中短刀柄后常系彩绸,称为刀彩。舞动时呼呼生风,以助威势。长柄刀在练刀时双手持握,一般不在柄后系刀彩。 现代武术运动将刀的各种套路运动泛称为刀术,谚语有“刀如猛虎,剑如游龙”的形容,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刚劲有力,气势逼人。刀术分为单刀、双刀、长柄大刀。单刀为一手持刀,一手配合刀法变换做各种开合动作,单刀的刀法有缠头、裹脑、劈、撩、扎、挂、刺、斩、扫、架、腕花、背花等。双刀是练习者双手各持一刀,左右配合协调、灵活、主次分明,快捷而不乱,其刀法与单刀基本相同,刀花较多,在练双刀时强调刀法与身法、步法相协调。大刀,一般柄长165厘米,双手持握,演练时气势雄壮、威武,刀法主要有斩、劈、抹、云、撩、挂、带、挫等,练习时要求以腰发力,身体与器械协调配合。朴刀重量较大刀轻,刀法与大刀相同,练起来灵活,练习中常结合窜、蹦、跳跃动作。 刀术所属拳种不同,其风格各异,练法也不同。八卦掌类的八卦刀以走转为主,人随刀转。太极拳类的刀动作柔和平缓,刚柔相济。另外还有劈挂拳类的劈挂刀,梅花拳类的梅花刀,六合拳类的六合刀等等。其风格,特点皆不同。 枪 是中华武术中的主要器械,属长器械之一。枪在古代称作矛。石器时代就有石矛。商周时,五兵中“酋矛”、“夷矛”两种成为后来的枪。秦汉时代,矛的形制逐步改进成为长枪。隋唐时代,兵器废长兴短,柄长,较笨重的矛逐渐被枪取代,隋代已出现枪术套路练习。五代时期,枪术更进一步发展。宋代枪的使用已很广泛,在民间练枪者流派众多,有按地区分为东路枪手,河东枪手,还有按姓氏划分的张朱派等。明代枪术极受重视,枪术著作有抗倭名将唐顺之的《六合枪谱》,吴殳的《手臂录》,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对各类长柄铁枪作了介绍。中国历代出现过许多枪术武艺高强者,五代后梁王彦章一杆铁枪无人能敌,军中称之为“王铁枪”,其妻杨妙真“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手持丈八铁枪,横扫敌寇。由于枪的应用广泛,近代有人将枪称为“百兵之王”。 枪的种类很多,枪头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枪头带钩刺、有的尖如棱形、有的枪尖如梭子。枪杆的长短也有较大差别,一般分为大枪、花枪、双枪。现代武术枪多以白蜡杆为枪杆。大枪长度一般在3.3米以上,花枪长度约等于练枪者直立,手臂上举伸直的高度,双枪较短,长不过2米,一般为练枪者身体的高度。枪法以拦、拿、扎为主,拦拿是拨挡防御对方进攻,扎是进攻之法。拦拿时枪头要成圆圈划弧,又称为“圈枪”,扎枪有上平、中平、下平三种,以中平枪最为重要。扎枪时力达枪尖,以腰腿、臂腕力将枪扎出,力达枪尖,进锐退速,直进直入,因此有“枪扎一条线”的说法。大枪、花枪有拦拿扎技法,双抢只有扎而无拦拿技法。大枪实用性强,练习大枪讲究劲力,锻炼全身的整劲,爆发力,增强双臂的力量。大枪基本动作有拦、拿、扎、挑、崩、劈、砸、抖、缠、绞等,没有舞花动作。练花枪要求身法灵活,活动范围大,常结合窜、蹦、跳跃。基本动作有拦、拿、扎、崩、点、穿、劈、圈、挑、拨、舞花等动作。双枪两手各持一械,技法以舞花为主,主要有左右背花,左右挂枪花,左右穿枪花,双手腕花等。 剑 是中华武术中的主要器械,属短器械之一。剑最早产于殷商之前。在刀未曾取代于剑的时代,剑一直作为短兵相接时拼杀的重要武器。周代已产生青铜剑,春秋时铁制剑产生,此时剑的形制有所改变,由原来的20~40厘米加长到1.4米。春秋战国时代,铜锡合金剑产生,剑在民间广泛使用,斗剑、佩剑之风盛行。汉代,刀在军阵格杀中取代了剑,而剑在宫廷和民间仍十分流行,上至天子,下至百官,无不佩剑。为便于携带,剑的长短又逐渐变短。隋唐时代,剑的制造更趋精致、华丽,文人贵族大都随身佩剑,斗剑、剑舞仍很流行。以后历代,剑都作为主要武术器械沿袭。剑除了作为兵器以外,还象征地位和权力的大小、高低。剑的装饰不同,显示的地位、权力也不同。 剑在武术练习中有单剑、双剑、长穗剑、反手剑等,由于运动方法和风格不同,又分为行剑、站剑。行剑步法轻快,走行穿翻,定势较少,气势连贯,动作一气呵成。站剑步法稳健,平衡动作较多,动静相兼,劲力饱满,造型优美。剑术特点是轻灵,敏捷,潇洒,故有“剑走美式”、“剑如游龙”、“剑如飞凤”的说法。剑的主要技法有点、崩、刺、撩、挂、劈、云、抹、腕花等。剑术套路繁多,拳种不同,风格、内容、演练方法也大不相同。八卦掌类的八卦剑,通背拳类的通背剑,醉拳类的醉剑,还有青萍剑、昆吾剑、七星剑、纯阳剑、达摩剑、云龙剑等等,都有其独特的技法。 棍 是中华武术中的主要器械,属长器械之一。棍在武术器械中最早产生,历史最长。原始人类使用天然形成的或经过简单加工制作的棍棒,用以袭击野兽,保卫自己,后来在棍棒的基础上,演变成多种武器。棍最早称为“殳”,早在氏族公社时代,棍就被列为五兵之 一。据《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棍作为一种长杆兵器,其基本技法被其他长器械广泛采用。明代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在《剑经》中指出:“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明代武术家何良臣也将拳棍作为武术之源本。河南少林寺以棍法著名,在明代沿海平倭战斗中,征募来的少林僧兵皆持铁棍御敌。 棍的种类很多,有八尺大棍、齐眉棍、三节棍、长梢子棍、手梢子棍等。棍大多为木质,也有铁制棍。木质棍一般采用白蜡杆,也有采用枣木、牛筋木等其他木料。大棍长约2. 6米;齐眉棍长度与练习者直立时齐眉;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以铁环相连结,可折叠;大梢子棍是 一长一短两棍中间铁环连结,手持长棍一端;手梢子棍则较为短小。各种棍的基本技法大致相同,主要有劈、崩、抡、扫、戳、撩、点、拨、云、舞花等棍法。棍术特点要求勇猛、快速、刚劲、有力,要做到身械合一,力贯棍端,势猛劲烈,因此武术谚语有“棍打一片”的形容。棍的套路繁多,有少林棍、青田棍、巴子棍、紫微棍、张家棍、腾蛇棍等等,根据各拳派不同,风格特点迥然各异。 鞭 是中华武术器械中的短器械之一,有软鞭和硬鞭两种。硬鞭一般为铁制,有的形如竹节名竹节鞭;有13节方形水磨鞭,由13个方形组成,柄粗,鞭头稍细,可两头使用。硬鞭长约3尺左右。软鞭早在晋代就已产生,在格斗中作为暗器使用,使对方防不胜防,不易抵御。软鞭有七节、九节、十三节鞭之分,一般统称为九节鞭。软鞭便于藏匿携带,可折合收握手中,又可缠围腰间或肩背。鞭身各节由铁环串连,由镖头、鞭身、握把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可长可短。硬鞭的击法有砸、挂、截、封、架、点、挡、扫、等。 软鞭击法以抡圆为主,还有扫、挂、缠、舞花、地趟鞭等,另有借助于手臂或身体加快鞭的旋转,改变击打方向的里拐、外拐、十字披红等动作。九节鞭有单鞭和双鞭练习,还有右手持鞭,左手持其他器械配合练习,如“刀加鞭”。 锏 与硬鞭形状较相似,是短兵器的一种。锏于晋代出现,明清时较为流行。锏无节,前端无尖,锏身四棱方形,中间有槽,呈内凹状,又称为“凹面锏”,长度、大小因练锏者身材、力量而定,一般长65~85厘米。锏有单锏、双锏之分。技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另有近似于硬鞭的砸、挂、挑、架、截等用法。练习锏要求勇猛、快速,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乱劈柴”的说法。 锤 是古兵器的一种。锤有硬、软之分。硬锤又分长柄锤和短柄锤两种,软锤有链子无柄。带柄锤最早于春秋战国产生,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已有记载。锤形如同瓜,故又称为“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形或八棱形的,蒜头形的又称“骨朵”。短柄锤一般为双锤,非常沉重,练锤者需有较强气力方可舞动,在格斗中以锤硬砸、硬抡、硬架,故有“锤棍之将不可力敌”之说。链子锤又名“流星锤”、“飞锤”,以长绳 一端系锤,为“单流星锤”;长绳两端各系 一锤为“双流星锤”。其锤有瓜形,多棱形,圆形等。流星锤比硬锤小,如同鸭卵。流星锤属暗器,突然快速准确击出,然后收回。双流星锤前面锤为正锤,手中握的锤叫“救命锤”,紧要关头才使用。练流星锤时,将绳缠绕在自己脖子、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脚或腰上,抖身放锤,快如流星。长绳如系金属镖头,则称之为绳镖。 钯 也称“扒”。钯由农具演变而来,是在木板或铁板上安置铁齿,装上长柄。一面装齿称为单面钉钯,两面装齿称为双面钉钯。一般装5~9齿,长7尺左右,重约5斤。明代已有仿制农具的“谷钯”、“榕钯”,在军队中作为重要武器使用。清代列为十八般兵器之一。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就有关于钯的技法论述。钯的技法有推牵、扁身杀、倒头打、大斜压等。防守方法有对打对揭、直起磕、扁身中拦等。武术套路有九齿钉钯,荷叶钯单练形式。 榕 是一种多刃长柄兵器。最早始于明代,榕形状似三股叉,中锋上有利刃,如枪头,横锋像月牙,月牙朝前,柄长6至7尺,柄尾端安有三棱铁钻叫“”。榕分量较重,属重型器械,身高力大者方可舞动,两手持握,左右手可交替换把,用时多捻转,不舞花。用法有扑、拍、拿、遮、转、支、拦等。榕有流金榕、混金榕、雁翅榕。榕的形制基本相同,但套路演练形式有所区别。单练套路有流金榕、燕尾翅等。 槊 重而长,属重兵器种类,古时多用于马上作战,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槊。槊的种类较多,与榕、锤一样,为力大勇猛者所用。槊柄长约2米,以坚木制成,柄端有长圆形锤头,上面密布铁钉6~8行,柄下有三棱形铁钻,称作“狼牙槊”,又称“狼牙棒”。此外还有指槊、掌槊、双槊、衡槊等。槊的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与大刀技法基本相似。 叉 属长器械,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作为生产工具出现。当时是将叉柄端系绳索,使用时掷出,扎住猎物后将绳叉收回,以后叉又逐渐成为作战兵器。有柄系绳的叉和不系绳的叉,系绳叉为飞叉。叉的种类很多,有长、中、短柄叉。长柄叉长2~2.4米,双手持握练习使用;短柄叉长约29厘米,属手掷暗器;中柄叉长度在长、短柄叉之间。叉头分两股为“牛角叉”,分三股为“三角叉”,三角叉的中股叉锋比两边叉锋突出10厘米。叉的尾端有瓜锤,两端皆可运用。长柄叉技法与榕的技法基本相同,有转、滚、捣、搓、、砸、掏、掼、拍等。 单练套路有飞虎叉、太保叉等。 戈 戈有长柄、中柄、短柄3种。戈是古兵器,由镰刀演化而成。殷代已有铜戈,春秋战国时,戈已成为主要兵器,使用非常普遍。戈前部形似双刃匕首,用于钩啄横击,名“援”。戈的直下部分名“胡”,上有穿孔,用绳索,皮条缚于柄上。“援”后短柄名“内”,上有穿孔,横绑缚于柄上端。早期的戈只有援和内,西周时期有“胡”身加刃,加强勾割作用。春秋战国时代,“胡”长多孔,绑扎更为牢固。也有无胡无穿孔的戈,戈头载木柄上。戈在古战场上较早淘汰,秦代以后逐渐消失,但明代少林寺有练戈记载。戈有勾割、啄击、挂挑等技法。 戟 戟由戈、矛结合而成。戟可钩可斩可刺,比戈、矛用途仝面。戟最早始于商周时代,秦汉时,戟在战场上作为重要武器,多用于马战和步战,晋代,戟被列为五兵之首,南北朝后,戟逐渐被枪取代,唐代以后,戟作为帝王权贵仪仗或用于表演保留下来。 戟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左右对称两个月牙形的,称作“方天戟”,因戟杆多有盘龙装饰,其形如画,也称“方天画戟”;一侧有月牙的叫作“青龙戟”。古代戟上悬有彩绸并系古钱,名“金绒五色幡”。短柄戟也有方天戟和青龙戟两种。现代武术中使用的戟,由宋代的戟刀演化而来。戟的主要技法有剁、刺、探、压、带、勾、拦、钻、挂、片等。单练套路有方天画戟,对练套路有方天画戟对大刀。 钩 钩由戈演变而来,而形状又近似戟。春秋战国时将戈、钩、戟并用。钩又分长钩、短钩。长钩双手持握使用;短钩左右手各持一钩,或一手持钩一手持其他兵器,相互配合使用。钩前部有刃似剑,向后弯屈成半圆形。护手双钩的持握部位有月牙形刀刃,有钻,是多刃兵器,因这种钩比较难练,容易划伤自己,技法中没有缠头裹脑、舞花动作。钩的种类有单钩、双钩、鹿角钩、挠钩、虎头钩等,其中护手双钩较为流行。钩的技法有钩、搂、带、压、挑、剌、挂、拉、锁等方法。演练时要求钩随身转,身转钩活,步法敏捷,身法灵活,因此有“钩走浪式”的说法。钩的套路有查钩、行钩、梅花虎头钩、雪片钩等,对练有虎头钩对枪,双钩对剑等。 斧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会使用石斧作为生产工具。商代,斧作为兵器或刑具。周代,斧作为军事统帅权力的象征。隋唐时代斧作为战场上常用兵器。斧一面呈半月形,薄而锋利,阔四寸左右,后逐渐加厚至方锤形,有的还加铁钻。斧有长柄斧和短柄斧两种,长柄斧双手持握舞动,短柄斧一般为双斧,左右手各持一斧,其技法与双锤、双槊相似。斧的分量较重,多为身强力猛者使用,因此斧的特点要求粗犷、豪壮、威武。斧的技法有劈、剁、搂、抹、云、片、钩、刺等。套路有长柄斧、双板斧等。 钺 钺与斧同属一类,钺刃比斧刃宽大,钺柄比斧柄长约50厘米。占时将钺、斧统称为“戚”,大者称为“钺”,小者称为“斧”。还有将斧背上有钩或有刺,柄把端有钻的称为“钺”。现代八卦掌器械中有 一种短双器械,名“子母鸳鸯钺”,其形制与斧钺完全不同,形似两弦月交叉,重量较斧钺轻。 铲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利用石铲作为生产工具。商代已有青铜铲,战国出现铁铲。铲在古代同时用作工具和兵器,多为僧侣或民众使用。明代《武备志》卷一○四录有铲图,注明“铲似弯月,月牙朝上,铲柄长小尺一丈,尾有刃,以便后刺”。另有一种尾部安凸形铲,铲刃向外成弧形,两端皆可换击。铲的技法与叉相似,有推、压、拍、铲、滚、戳、挑等。练习时风格别致,多走身法。单练套路有方便铲、月牙铲,对练套路有月牙铲对枪等。 挝 挝属中国古兵器,又称为“抓”,有硬挝和软挝两种。硬挝柄长6尺,软挝系穿长绳属暗器。挝形有多种,一种形似人手,中指伸直向前,其余四指屈,称为“金龙抓”;一种形似人手握拳,拳心握一铁笔,笔尖尾露出拳外;一种拇指、无名指、小指握笔,中指、食指伸直向前,名“笔挝”,也称“判官笔”;头上三个倒钩的名“抓子棒”;另有形同鹰爪样,尖而锋利,名“双飞挝”,双飞挝两头均有抓,中间系长绳连结,使用时脱手掷出,抓住对手后收回。双飞挝属暗器,近代很少有人使用。长柄挝使用方法与长矛、大斧有相似之处,有劈、撩、刺、拨等技法。 拐 拐最早由秦汉时的“钩镶”逐步改进后成。拐以坚硬木制成,有长拐和短拐两种,长拐为单拐,长约130厘米,柄端垂直处,有 一角状横柄,横柄短。使用时一手持长柄,一手持横柄,也可双手握长柄,还可单手握长柄或横柄。横柄似鸭嘴的称“鸭嘴拐”,形状像“ 卜”字形的名“李公拐”,另外还有钩镰拐、牛角拐等。短拐长约65~100厘米,使用时双手各持横柄,长柄贴靠外侧。短拐主要技法有劈、撩、扫、拨、架、缠头花等。单拐技法有劈、砸、滚、崩、支、扑、拍、拿、钩、挂、撩、截等。拐还可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如拐与刀,左手持拐,右手持刀进行练习。拐除了单练套路以外,对练套路有刀拐对枪,双拐对枪等。 鞭杆 鞭杆流行 于中国西北部地区,由民间将驱赶牛羊的鞭杆去掉鞭绳演化而来。相传最早起源于甘肃南部。鞭杆为木制短棍,常用白蜡杆制成,长度为120~140厘米。鞭杆一头粗,一头细,粗头为“把”,细头为“稍”,两头皆可使用,双手可互换把。鞭竿携带方便,运用灵活,演练时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左右运用自如,走鞭换手干净利落,长短多变,迅猛遒劲,力贯鞭梢。把法有死把、活把、阴手把、单把换双把、双把换单把。技法有戳、挂、挫、砸、劈、挑、扣、撩、拨、架、绞等。套路有黄龙鞭杆,云摩鞭杆,缠海鞭杆,手鞭杆。 对练有鞭杆对打。 圈 圈是中国古代杂兵器,南朝梁代有舞轮技,即舞带刃的铁圈。古代圈有的属暗器,形如手镯,外缘薄内缘厚,并装有数枚锯齿尖刺,掷出旋转,以刺伤人。近代武术中的圈多为无刺无刃圈,直径约25厘米,上系彩绸,多为双兵器,两手各持一圈进行练习。圈的技法有轮、砸、套、带、格、压等。套路有双环、乾坤圈、风火轮。对练有双圈进棍等。 匕首 匕首也称“短剑”,是一种以刺砍为主的短小兵器。原始社会已有石匕首出现。商周时期匕首形似剑,长不过30厘米。由于匕首锋利短小,便于携带,古代战场上和民间使用较普遍。匕首是近距离搏斗中常使用的武器。近代武术中的匕首大多不开刃,柄后系彩绸,也有的在柄后装圆环,圆环上套三个响环。匕首的技法主要有刺、挑、击、剪、带、抹等。匕首分为单匕首、双匕首两种。现代武术中有单练双匕首,对练有单匕首对徒手、双匕首对枪、双匕首对双枪等。 峨嵋刺 据传此器械是用于水战。清代有峨嵋针的表演,即现代的峨嵋刺。峨嵋刺短小,重量轻,长约30厘米,中间粗、两头细,呈锥形,头扁平成棱形尖刃,正中间有一圆孔,串连一圆环,练习时将圆环套中指指根部位,练习时以手腕抖动和手指拨动使针转动。握住不转时可做挑、穿、刺、扣、拨等动作。现代武术的峨嵋刺一般为双器械,左右手各持一峨嵋刺,多为青少年或女子练习表演。 弓箭 原始社会人类已会使用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弓箭是一种远射兵器,弓主要用富有弹性的竹、木制成,以皮条、棉线或丝线作弦,使用时一手拉弦,一手托弓,利用弦的弹力将箭射出,箭也叫作“矢”。弓箭种类很多,大小不同,用途也很多,除了用于射杀敌手,还用于传递信件,箭头上捆哨子,可作为响箭发信号,箭头上系火药可火攻敌阵。弓箭在中国各朝代均受重视,周代列为“六艺”之一,春秋战国射箭能手辈出。秦汉时关于箭的射法专著达50余种。宋代民间有弓箭社等组织。元代统治者更为重视,将弓箭作为军队中最重要之武器。射箭分射远,射准,后来射远逐渐消失,只有射准比赛了。 弹弓 弹弓是以泥、铁或石为弹丸,以弓射出弹丸的兵器,常作为暗器使用。除了用弓弹射以外,还有用弩,V字形弹弓发射弹丸。弩为安有木槽的弓,弓臂上有弩机,发射时将弓弦拉至挂钩上,瞄准后扣扳机,弹丸顺槽射出。弹弓呈V字形,下端有手握短柄,两梢头上系弦,使用时以弹力将弹丸射出。另有不用弓弩,直接用手以臂腕之力将弹丸掷出,与飞镖、飞刀、飞叉等暗器用法基本相同。 盾 盾是一种掩护身体,抵御刀枪、流矢的防御性兵器。盾多以皮革、藤条、木板制成,形状有长方形和圆形。盾后面系带,可挽住肘,手可抓握。盾俗称“盾牌”、“挡箭牌”,古人称盾为“干”。明代有盾牌演练套路记载。盾常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一手持刀或枪,一手持盾,进攻和防守密切配合。现代武术盾常与其他器械配合练习,有三节棍对盾牌刀、单刀盾牌对枪、盾牌刀对双棍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