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殷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殷墟

分类:【文化常识】

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位于河南安阳市郊区恒河两岸,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20个国王盘庚迁都于此,史称“殷墟”,至纣王亡国,历经273年,故后人称此地为殷墟。1899年发掘时,在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1928年的发掘,发现了宫殿遗址,在以后的近十年发掘中,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现,又有王陵、贵族墓地、平民住所、宗庙及祭坑的发现,从整体上看去,殷墟体现了商代严谨的都城布局,在殷墟上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均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世界闻名的司母戎大方鼎就出土于此。殷墟的发现,说明了商代后期我国奴隶制的高度发展,殷墟为人们研究奴隶制社会及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1961年它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可以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之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及周围。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个国王盘庚迁都于此,史称“殷”,至纣亡国,历史273年。1899年 (清光绪25年) 发现甲骨文,1928年发掘,发现小屯村北有宫殿遗址,侯家庄一带有王陵、贵族墓及大量奴隶祭祀坑。出土十余万片甲骨刻辞和大量青铜器,对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历史有极大的意义。

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北面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公元前14世纪,盘庚由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都于此,称北蒙,又称殷,至公元前11世纪殷纣王时为周武王所灭,传8代、12王,历273年。周灭殷后,其地渐荒芜,湮没地下。清光绪25年(1899),小屯村出土龟甲牛骨上发现甲骨文,考释出殷王名谥10余人。1928―1937年进行15次考古发掘,初为寻觅甲骨文,后为综合考察,发现宫殿遗址及王陵遗迹等,故称殷墟。1950年后又在10余处进行20多次发掘,探明小屯文化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先后层次关系,对各类遗址分布、文化内涵、文化分期等有了更深刻认识。洹河南小屯村附近为宫殿区,周围环居民点、手工作坊、贵族和平民墓等。洹河北武官村、侯家庄一带为商王族墓地。殷墟历年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灰陶、白陶、釉陶、石器、骨器、象牙雕刻、贝、蚌、猪牙、松绿石镶嵌物品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著名“司母戊”大方鼎,四周饰夔(kuí奎)龙纹、饕餮(tāo tiè涛帖)纹,高1.33米,重875公斤,为世界罕见重器。武官村大墓发掘于1950年,殉葬人45个、人头34个,为论证商代奴隶社会的重要物证。南侧大批祭祀坑,1976年曾从中清理出杀祭人畜1200余具,均为殉葬品。妇好墓为迄今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联系的王室墓葬,出土殉葬品1928件,为殷墟考古史上仅见。殷墟为研究我国奴隶社会历史提供了极珍贵资料,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范围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苗圃北地,东北至三家庄,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即盘庚迁殷至殷纣王亡国的273年都在此,共经历了8代12王。20世纪初,甲骨文的伟大发现揭开了殷墟的秘密,遂引起史学界高度重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从1928年至1937年在此进行了15次发掘,解放后1950年开始至今发掘未中断,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查明宫殿遗址(小屯村)、玉石器作坊(小屯村北)、铸铜作坊(小屯村南)、制骨作坊(北辛庄南)、王陵(侯家庄)等。

殷墟的发现和几十年的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量的遗迹、遗物是研究商代后期社会生活、手工业发展水平、奴隶制度等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位于安阳市西北约3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直到帝辛(纣)亡国,共历273年。周灭殷后,渐趋荒芜,故称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文字,后又从中考释出殷王名谥10余人,从而证实此地即为文献中记载的殷墟。先后进行过15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发现小屯村北有宫殿的遗迹,侯家庄一带有殷王族的陵墓。殷墟共出土16万多片甲骨刻辞以及大量青铜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遗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发掘于此。该鼎通高1.33米,重达875公斤,为世界罕见的重器。经解放后的多次勘探和发掘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及分布情况,发现武官村大墓及其祭祀坑、妇好墓,以及铸铜作坊和制骨作坊等遗址,并出土数千片甲骨刻辞。小屯村现设有殷墟博物苑,展出大量殷代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公元前十四世纪末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亡国止,历八世十二王,计273年。此后都城荒废,淹没于黄土,故称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首先于殷墟中心小屯村发现甲骨卜辞,经罗振玉、王国维等考释,证实此地即史书所载的商代后期都城。1928至1937年进行15次发掘,初步掌握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发现了王陵区的线索,发掘7座大墓,出土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和17000枚甲骨片。1950年春以来,持续进行考古发掘,不断取得震惊中外的丰硕成果。殷墟占地24平方公里,包括其附近的洹河两岸地区。南岸以商代王宫宗庙为主,周围环列有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还有居民区和平民墓地。洹河北岸以王陵为中心,有商王、贵族陵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奴隶坑。都城外围是简陋的贫民居住区。在王陵区发掘出13座大型贵族墓葬,墓周围发现1400多个排列密集的祭祀祖先人祭坑。贵族墓内众多的殉葬人,有主人的亲属、侍从、驭手、领班、奴隶等,按不同身份和等级排列在墓主人四周,尊近卑远。其中武官村大墓中殉人达200多。殉葬奴隶中未成年儿童居多,或被砍头、锯手足,或带刑具,其状惨不忍睹。殷墟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器、骨角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随葬各种礼器、武器、车马器、装饰品达2000余件,其中三联?、偶方彝、?尊等,以其造型精美、纹饰华丽而著称于世。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壁厚4厘米,足高0.46米,通高1.33米,四周饰以夔龙纹和饕餮纹,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铜器,充分反映出商代后期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很高的科学艺术水平。殷墟还出土有甲骨卜辞15万片,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文字,包括5000多单字,其中已释读2000余字,目前已建立以研究甲骨卜辞为对象的专门学科。殷墟的发掘和勘探,对研究商代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具有很大意义。1987年建立殷墟博物苑,展出大量殷代文物,并在原址复原或仿建四座商代宫殿和妇好墓上的祭祀建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