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氏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氏族分类:【文化精萃】 世系的发展一代接一代,并且新的成员不断诞生,在此过程中,随着成员增多和物质匮乏-一个世系继嗣群分成两个或更多新的继嗣群-也会随之发生。通常,在分拆之后,新的世系成员接着确认他们和别的世系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最终导致第二种继嗣群-氏族-的出现。出现的时间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是单系的继嗣群,它将一系列从共同的祖先(理论上)那儿发展而来的世系联合起来,即其成员来自一个已无人知晓的或只在传说中出现的祖先。一个氏族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和祖先。他们认为他们之间有亲戚关系,但在世系结构中却不能追溯到这种关系。氏族成员通常实行族外婚。氏族内部有行政机构、角色分工、宗教、礼仪和一定的社会制约办法,氏族能够成为所在地区地域性的政治单元。母系氏族是按母系继嗣原则组织起来的氏族,而父系氏族则按父系原则组织。氏族下面有世系,上面有半族和胞族。将它们从大到小排列是半族胞族氏族世系。氏族和世系的不同在于:氏族成员并不统一居住,而这种居住模式-尽管并非总是不变-却是世系的核心成员的特征。氏族成员可以分散而不局限在一个区域居住,他们并不共同拥有可动产。它更趋向是一个从事仪式活动的组织单位,只在特定的场合下氏族成员为了特定的目的才会聚在一块。但氏族具有重要的整合协调功能。像世系一样,它通过族外婚来协调婚姻。氏族成员的四散分布使得氏族赋予成员们参加当地群体而非本群体的权力。氏族通常给予其成员以保护并热情相待,在所有本地群体中都有自己本氏族的成员并非不可能。氏族-没有世系那种统一的居住模式-依赖各种象征符号-动物、植物、自然力或其他客体来维持成员间的团结并提供一种现成的互相区别的方法。这种象征符号-被称之为图腾-通常和该氏族虚构的起源密切相关,同时它还加强了氏族成员作为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的意识。在氏族中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收获大家享用。重大问题如血亲复仇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政治争端中,一些年长者往往是全氏族同外部群体进行交涉的代表。许多人认为,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阶段,为世界各民族所必经。 亦称“氏族公社”。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最初类型。由同一血缘关系的亲族组成,为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形成于旧石器时代后期。初为母系氏族,后代的组成由女系传递,至石器时代后期则基本过渡为父系氏族。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外婚制),实行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和平均分配,并且不分阶级,没有剥削。公共事务由选出的酋长管理,重大问题(如选举、撤换酋长、血族复仇等)由议事会民主决定。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逐渐确立,氏族解体,并被依地域划分居民和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联合而成的农村公社所替代,但残迹仍长期留存于阶级社会之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