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俗分类:【文化精萃】 民间流行的所有风俗习惯,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某一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经济民俗 (衣食住行和工商技艺等)、民间礼俗 (婚姻丧葬、节日庆典、道德礼仪、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民间文学、民间游艺) 等。表现为个人的习惯和群体的风俗,主要通过口头传授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代代相传,延续下来。民俗是不自觉地获得的,根据民俗行事的人则相信民俗正确、恰当。一般认为民俗具有五大特征: 民族性,即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往往通过其民俗来显现; 地方性,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民俗事象,总要体现出各地域的地理特征和乡土特征; 历史性,即任何一种民俗在某一历史阶段总是具有该时代的标志和特征,又都要随时代的变革而变化; 传承性,即民俗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带有相对稳定性,被后世传袭和继承; 变异性,即任何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民间风俗习惯的总称。包括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信仰、节日、民间工艺以及口头传承文学,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谜语、谚语、歌谣等。体现着该民族的民族心理和特征。以其为研究内容形成民俗学学科。作为学术用语,最初由英国古文物学家威廉?汤姆斯(Thoms,W.J.)于1846年使用,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见解不一。目前我国学界所使用的这一概念是借用古代汉语词汇,对译folklore一词。先秦典籍中出现的这一词汇,涵义为民间习俗。《礼?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古汉语中有许多语汇表述类似的意义,如“风俗’、“风气”、“风土”、“风谣”、“风化”、“土风”、“土俗”、“方俗”等。今常见的“习俗”一词与此概念类同。今多作为民俗学的专门术语使用。我国学术界多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语言民俗、游艺民俗等诸多方面。其产生与发展演变受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的条件的制约。对于一个民族和社会,具有较强的导向、整合、凝聚功能。表现出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及变异性等特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