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俗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俗学分类:【文化精萃】 学科名。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口头传承文化的人文科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英国古文物学家威廉?汤姆斯(Thoms.W.J.)于1846年出版的《阿典娜神庙》学刊中首次使用“Folklore”一词,公认为该学科创立之始。19世纪下半叶,文化人类学的迅速发展及对北美印第安人的研究使民俗学成为引人注目的一门学问。1878年伦敦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民俗的专门机构,命名为“民俗学会”。随着英国民俗学会由汤姆斯主编的会刊《民俗学刊》的传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虽然共用同一名称,但对其定义的阐释及研究的侧重点很不相同。亦有“广义”、“狭义”之说。当代民俗学的任务是以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研究大众生活中的传承文化、社会组织、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人生礼仪、衣食住行、民间文学、民间娱乐、民间体育等均在该学科研究视野之中。同时,对于各种民俗事象的源流、社会基础、文化背景、表现形式、传承手段、流布变化等方面加以探讨,亦为该学科不容忽视的内容。其基本方法是进行民俗学调查。同时注重民俗资料及民俗文物的搜集、整理和展示。该学科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密切相关。与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的宝库。1913年周作人发表的《歌之研究》一文中正式使用了“民俗学”一词。1930年夏秋,江绍原、钟敬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周刊》、《民间月刊》及多种风俗专辑。解放前中国民俗学注重采风及民间文学,注重与历史民俗结合。198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有关该学科的著作、教材层出不穷。民俗学资料的搜集整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应用研究愈来愈受重视。学科在中国正处于一个活跃发展新时期。 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1846年创于英国,1877年成为独立的学科。在西方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民俗学,主要研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民歌民谣、巫符咒语等,一般称作民间文学;广义的民俗学,则除民间文学外,扩大到民间流传的饮食服饰、住宅用具、工艺技术、社团组织、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传统节庆、宗教信仰、迷信禁忌、音乐舞蹈、娱乐游戏等方面。中国民俗学发展于1919年“五四”时期,起初也是研究民谣等民间文学,后渐扩大到广义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建国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民俗学涉及到国内兄弟民族有关资料的越来越多。中国民俗学研究进入80年代后,已走向进一步繁荣。 英文Folklore的意译,该词源出古英文folc和lar,意为“人们”和“口头传说”。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学科。最早由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JohnThoms, 1803―1885)于1846年提出,用以表示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至1877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才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久传入德、法、美等国,研究范围亦逐渐扩大。在西方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民俗学,主要研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民歌民谣、巫符咒语等,一般称作民间文学;广义的民俗学,除民间文学外,研究范围还扩大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民间流传的饮食服饰、住宅用具、工艺技术、社团组织、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传统节庆、宗教迷信、音乐舞蹈、娱乐游戏等。在西方,一般将民俗学视作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认为是研究文明民族之传统文化的学科,而与研究不发达民族之传统文化的民族学相对立。在中国,民俗学发展于19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初主要研究民谣,有1922年创办的《歌谣》周刊, 尔后逐渐扩大到民间文艺以外的各种民俗研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