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房建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房建筑分类:【地域文化】 中原地区的房屋建筑经历了一个艰辛而又长期的发展过程。早在远古时期,中原地区的原始人群主要居住在天然洞穴内。他们不会盖房子,所住的洞穴也不是自己挖的,只不过是一些天然山洞之类。如安阳西南30公里的小南海原始洞穴遗址就是这样。这里是旧石器晚期遗址,距今约两万年左右。据科学判断,该洞开口于更新世晚期,先被鬣狗霸占,后来才被人占有。这里曾出土石器7000余件。 自然洞穴太少,很难找到,即是找到了有的也不适用。后来,人们逐渐学会自己挖洞。于是由穴居、半穴居,发展到在地上建房子。到原始社会晚期,中原人民已经摆脱自然的束缚,任意建筑自己需要的房屋了。 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县汤泉沟发现的房屋遗址,就是一个穴居遗址。穴坑底径2米,口径1.5米,深2米。穴坑内有木柱,木柱上安有脚蹬以供居住者上下行走。估计当时人们会在坑底放草和兽皮,坑上面用树枝和草覆盖。 再往后,穴坑越来越浅。下面是坑,上面搞些建筑。洛阳孙旗屯发现的房屋遗址,就是个只有1米深的穴坑,穴坑上有篷盖,蓬盖的一边有个门。这是半穴居住宅,比全穴居进了一步。这个穴居住宅尚未有墙。 穴坊也逐渐由圆形变为方形。陕县庙底沟发现的原始房屋就是方形的。房屋下部有0.5米左右的穴坑,穴坑中间有立柱四根,柱下用砾石作柱础。穴坑四周有立柱18根,这说明当时已经有墙。屋底地面很光滑,并涂有白灰。 郑州大河村出土的房屋已经是地面建筑,不但有排房,而且房子也分开间头来了,并有了套间。大河村遗址上的房基,距今约5000年,最高的墙壁保存有一米多。从残留的墙壁上,可以看出这些房子的建筑方法:在要建墙的地方,先挖基槽,槽内栽柱,柱上绑横木,使柱与柱相连,又在柱与柱之间绑一小捆挨一小捆的芦苇,再在芦苇外面,涂以草泥,用火烤干,就成了墙壁。然后在上面放上屋架,并盖上草,房子就建成了。 上面所讲的这些房屋遗址,基本上都是仰韶文化时期(母系社会)不同阶段的房屋建筑。到龙山文化时期(父系社会),中原的住房已出现了夯筑或土坯墙。如永城县王油房龙山文化遗址中有一座圆形房屋,墙壁已用上坯,其砌土坯的方法与现代相同。汤阴县白营龙山文化晚期房屋,不但用土坯砌墙,而且屋内地面经过夯打。 商代时期,中原的房屋大多为版筑,其建筑方法有点类似今天中国北方某些地区的“干打垒”。如郑州商城遗址上发现的商代中期房屋中,凡是较大的房屋都有版筑墙和夯土地基。到商代后期的殷墟,不但房基用夯土筑成,而且房屋柱础都用天然鹅卵石,以较平的一面朝上。有些柱础石上还垫有铜盘,上面再加柱脚。 中原地区,西周时已有板瓦、筒瓦、脊瓦和瓦钉。东周时用瓦已很普遍,并产生了瓦当。洛阳就曾出土很多东周的瓦当和瓦钉。砖的出现较晚,大约是在战国时期。砖瓦的发明,是建筑上的重大进步。从此,中原地区的建筑材料焕然一新。 汉代的房屋,大多用木架结构,屋顶主要是悬山式。大型住宅,常以墙围成院落,前堂后寝,左右对称,注意长幼尊卑制度;或者建成三合院、日字院等。汉代中原房屋住宅的实物已不可见,但从画上可以见到。郑州出土的汉代空心画像砖上有房屋住宅图形。该图形分前后两个院子,前院以围墙组成,大门在右侧,门边有双阙。院内种花木,停车马。后院的门在左侧,门上有双檐庑殿顶。门内建房屋,供居住用。后院内也种花木。从这块画像砖上可以看出,汉代中原已经出现多重庭院相组合的建筑布局。 河南陕县的汉墓中,曾出土有汉代的明器望楼(即谯楼)。该望楼共有三层,层与层之间,以斗?承托腰檐,檐上加平坐,平坐四周有栏杆,平坐上再建楼层。这座望楼的建筑式样可能就是汉代楼房的一般建筑式样。这种楼阁式建筑也是后来南北朝时期佛寺中木塔建筑的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许多贵族的房屋住宅都有私家园林,一般居民的住宅,都比较注意美化庭院。泌阳县发现的东魏造象碑上有一个房屋住宅图,图上的住宅周围有廊庑,廊用直棂窗。这可能就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住宅建筑式样。 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越来越多,他们带来了高的坐具,逐渐开始改变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唐后期和五代时,中国家具又发生一次重大变革,终于使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到宋朝时被彻底改变过来。家具的形状影响了室内布置的格局,房子也要求建得高大起来。 北宋时期的中原民房情况,在《清明上河图》中有较好的反映。从图上看来,当时的农村住宅比较简陋,主要是茅屋,盖瓦的不多。城市住宅都是瓦房,一般用悬山,有的房屋设有天窗。既有单独的房屋,也有建成四合院、三合院的。凡有院落的住宅,院里一般都种有树木花草,院门上有门楼。 中原民间住房,明清以来虽然有所发展,但总的格局,北宋时期就已经定下来了。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古代的气候比较温和湿润,适宜树木生长,所以长期以来,中原的古代住房,主要利用木料作骨架,用砖石或泥土砌墙,上面盖以草或瓦。为了防寒避风,中原房屋的方向主要向南,以便吸收阳光;墙和屋顶较厚,外观庄重。 中原古代人民,根据各自不同的居住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曾创造出各种不同式样的住宅风貌。据刘景向等人在60年前编写的《河南新志》卷三说,当时河南农村中的居住情况基本上是这样的:(1)淮河之南,丘陵起伏,河流纵横,山上多梯田,农民多分散居住,一二家,三四家一处。房屋大多为土墙,上面盖草,一家数间不等。房子虽然比较矮小,但宅外环山抱水,树木茂盛,风光极好。房前屋后,常有水池,养鱼种荷。(2)伏牛山区,山势崎岖,层峦叠嶂,涧谷深幽。山中平地不多,聚居不易,一般村子只有十户八户人家,分布在山坡涧侧,很少能见到数十户上百户的村子。房屋大多以石作墙,以茅草覆盖。一般没有院墙,只以竹竿树枝编成短栅。(3)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宜于耕种,人烟稠密,多聚居之村,一村多至数百户。为了防御兵匪,村周筑墙,形成寨堡。(4)荥阳以西直至潼关,老百姓多住窑洞。太行山深处亦时有住窑洞的人家。(5)陕县一带,宿炕之风很浓,屋内无床,筑土或砖为炕,冬天烧暖后再卧。安阳一带也有宿炕之风,南至淇县、浚县,就不多见了。其他地区大多用床。《河南新志》虽然是1929年编写的,但书中所说的这些情况,跟清朝末年以前的河南民居情况,基本上是一样的。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