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民族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民族学

分类:【文化精萃】

一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把民族作为族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和规律。以文化为其探讨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在研究对象和领域方面接近。主要研究方法是实地调查,即田野工作。亦利用文献资料,吸取其它学科研究成果,与历史、考古、语言、社会、人类、地理、心理、民俗等学科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学科资料的积累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及中国古代文献及考古资料中已有许多民族志的记载。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国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均包含与该学科相关的资料记载。19世纪中叶,在西方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德国民族学家巴斯蒂安于1860年出版《历史中的人类》一书,标志着一门从事文化比较研究的专门学科成立。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91)一书中给出一个经典性文化定义,对于该学科发展影响很大。19世纪中叶,出现一批专业民族学家。其后,在西方出现进化、传播、历史、社会学刊、功能、心理、结构等众多学派。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基础上,特别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影响下,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其研究对象及范畴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目前正在摆脱单纯研究落后、专门研究异民族的狭窄的局限,开始注重现代社会的民族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变迁。该学科名称,在中国首见于蔡元培1926年《说民族学》一文。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民族学家吸收西方各流派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调查,出版不少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科建设有新的起色,50年代和60年代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十年动乱期间学科遭摧残,1978年以后重新发展,再获新生。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后改称“中国民族学会”)于1980年成立。在国内,与其它学科交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如经济民族学、社会民族学、人口民族学、文化民族学、心理民族学、教育民族学等。

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主要研究方法是实地调查,并广泛利用文献资料以及其它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历史、考古、社会、语言、人类、地理等学科关系密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中叶。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学)的重要著作。“民族学”一词,在中国首见于蔡元培1926年《说民族学》一文。新中国建立后,广大民族学工作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推动了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冲击和遏制了民族学学科。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学得到空前发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一门以民族为对象的社会科学。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发生、发展、分化和融合的规律; 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和关系,以及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等。主要研究方法是实地调查,并广泛利用文献资料以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历史、考古、社会、语言、人类、地理等学科关系密切。民族学知识的萌芽,可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古埃及、亚述、巴比伦、印度、希腊以及中国古代文献中,就包含有许多民族学资料:十五世纪及以后的地理大发现,进一步扩大了民族学知识的积累。到十九世纪中叶,民族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民族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现在。最初, 在资产阶级民族学中形成的是进化学派, 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在民族学中也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反进化论的学派,如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和心理学派等。这些学派利用进化学派的弱点, 批判进化学派的进步观点, 特别是攻击摩尔根的那些被马克思主义所接受的观点,否定社会发展规律,抛弃关于人类文化统一性和进步发展的思想。目前,西方民族学界能够自成系统的,有文化相对论、多线进化论和结构论,其中部分学者的思想已日趋进步。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国家也日益增多(近百个),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象和任务也不相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写有许多关于民族的重要著作,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民族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科学, 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往往利用民族学, 作为维护民族压迫和殖民扩张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进步人士研究民族学则是为了增进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合作, 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帝、反殖、反霸,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斗争。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周秦以来就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民族学”一词,在中国首见于蔡元培1926年《说民族学》一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部分学者受西方民族学影响, 曾对国内民族进行过调查研究;同时, 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工作者, 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对中国民族问题展开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广大民族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学进行了广泛研究,使之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李绍明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6年1月第一版,32开,312页。本书是作者根据教学讲稿增删而成。分为:绪论、民族学发展史略、种族和民族、世界民族概况、我国民族概况、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我国各民族的政治制度、我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我国各民族的习俗和文艺、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民族学调查方法等十一个章节。书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及“关于发展我国民族学的初步设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