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菩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菩萨

回纥首领。药罗葛(yarlaqar)氏,时健子。约616—636在位。有勇有谋,嗜猎射,战必身先,所向辄摧破,故下皆畏附。原曾为时健所逐,时健死,部人以之贤能立为主。唐贞观元年(627),与薛延陀侵突厥北边,突厥颉利可汗遣子欲谷设率十万骑讨之,菩萨领五千骑与战破之于马鬣山,追击至天山,大俘其部人,声震北方。附于薛延陀,相为唇齿,号“活颉利发”。树牙独乐水上。贞观三年朝唐,献方物。其母乌罗浑主知争讼,平决严明,部内齐肃。回纥自此始兴盛。

菩萨

唐末回纥首领。时健俟斤子。劲勇有谋,每对敌临阵,身先士卒,以少胜多,所向披靡,常以战阵射猎为务,故下皆畏附。其母乌罗汗主知争讼之事,平反严明,部内齐肃,回纥由此强盛。贞观初年,与薛延陀共攻突厥北边,颉利可汗遣子欲谷设将兵十万讨之,他自率五千骑破之于马鬣山,追北至天山,俘其部众,威震北方,号“活头颉利发”,建牙于独乐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上。后病卒。

菩萨

亦称“菩提萨埵”、“圣士”、“大士”、“开士”、“超士”等。指用各种佛道去成就众生,而富有无上觉悟的慈悲者。其修行具有“自觉”、“觉他”二品位,但缺“觉行圆满”,故成就仅次于佛。汉化菩萨的造像大致与佛相仿,但顶无肉髻,其量度为佛的十分之九。

菩萨

梵文Bodhisattva音译“菩提萨埵”之略。意为“觉有情”、“道众生”。又译“开士”、“大士”等。佛教指发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者。大乘佛教泛称出家僧侣或居士。

菩萨

在佛教寺庙中大都供奉菩萨。沈阳般若寺有四大菩萨画像,北塔法轮寺则有十尊菩萨画像。菩萨是“菩提萨陲”的略称,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经典上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有男像,也有女像。其品位仅次于佛。北塔法轮寺除有上述四尊菩萨外,还有日光、月光菩萨,大势至、除盖障、慈氏、虚空藏等。

菩萨

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意译有“觉有情”、“道众生”,旧译有高士、大士、无双、 大圣等。 《翻译名义集》 引智𫗱的解释为 “用诸佛道,成就众生,” 故名“菩提萨”埵; 引法藏的解释为 “菩提,此谓之觉; 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义就是能求最高觉悟 (佛道),教化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其地位仅次于佛。这种 “自利利他”、“普渡众生” 的思想是大乘佛教所特有的。

菩萨

回纥首领,姓药罗葛,名菩萨,为时健俟斤之子。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前后,时健俟斤死后继位,为人雄健勇敢,每次战斗,必定身先士卒,又善出谋划策,常能以少胜多,回纥因此更强。与薛延陀首领夷男联兵反抗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的统治。颉利可汗遣其子欲谷设率兵10万征讨回纥,菩萨率精兵5000迎敌,大败东突厥于马鬣山。薛延陀汗国时,回纥依附于薛延陀,菩萨号称“活颉利发”,位居各属部之首。


菩萨

是梵语菩提萨陲之简称,意为觉悟有情,后世将自利利他之人称为菩萨。菩萨具有菩提心即能够对众生拨苦予乐,俗称大慈大悲。在佛教修行果位中,介于阿罗汉与佛之间,比阿罗汉心行宏大,但不如佛觉行圆满。大乘佛教提倡入世修行的菩萨精神,通过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即度众生的六种办法:❶布施,
❷持戒,
❸忍辱,
❹精进,
❺禅定,
❻智慧)、四摄(即四种摄服众生之法:❶布施,
❷爱语,
❸利行,
❹同事)诸法。佛教中菩萨很多,最受人崇拜的是观音菩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示化在普陀山)、文殊菩萨(五台山)、普贤菩萨(峨眉山)、地藏菩萨(九华山)及弥勒菩萨等。其中,观音菩萨信仰较为流行,在每年阴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成道、出家纪念节,是仅次于佛的盛大节日。

菩萨

回纥首领。姓药罗葛,为时健俟斤之子。唐贞观元年(627)继位。曾与薛延陀首领夷男联兵反抗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的统治。颉利可汗发兵10万征讨回纥,菩萨率精兵5000迎敌,大败东突厥。薛延陀汗国时,回纥依附于之。

菩萨

佛教神祇名号。梵文“菩提萨埵”音译的略称,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者。最早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道时的称号,后来泛指大乘思想实行者。在佛教中,菩萨地位仅仅次于“佛”。在佛经中所提到的著名菩萨有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大势至、金刚手、除盖障菩萨等。

菩萨约627—646在位

唐代回纥初兴时的第二任首领。特健俟斤之子。轻勇有胆气,善筹策,每对敌临阵,必身先士卒,以少制众,其部落以为贤而推选为“阙俟斤”。贞观元年(627),亲率骑兵五千,并联合薛延陀,追击东突厥十万骑,大败于马鬣山(今甘肃境内)。后率部众南迁,建牙独乐水(今土拉河),自称“颉利发”(突厥语,意为大首领),与薛延陀平分漠北。三年首次向唐朝贡,献方物。四年灭东突厥。

菩萨

满族在清代吸收为萨满祭祀朝祭神。参见“朝祭”条。

菩萨

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意译有 “觉有情”、“道众生”,旧译有高士、大士、无双、大圣等。《翻译名义集》引智的解释为 “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引法藏的解释为 “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义就是能求最高觉悟 (佛道),教化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其地位仅次于佛。这种 “自利利他”、“普渡众生”的思想是大乘佛教所特有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