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浒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浒传分类:【文化精萃】 明代长篇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关于作者,目前我国学术界认为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但据记载,明人的说法有三:一是施耐庵作,二是罗贯中作,三是施罗二人合作。作者究竟是谁,尚待进行研究。小说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真实历史为依据,吸取宋元时民间流传及话本内容,经加工、筛选、创作而成。主要描写以梁山泊为根据地的水浒英雄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过程,通过对林冲、武松、宋江、杨志等人逼上梁山的描写,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反抗斗争的重大胜利。通过对梁山英雄接受招安并参加征剿其他起义军的描写,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阴谋及其虚伪与狡诈的本性,显示了英雄好汉的悲凉心情与悲惨结局。小说继承与发展了我国古代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故事极富传奇性,语言明快、洗炼、准确、生动、人物刻划、写景状物。都极灵活传神。从而使小说成为现实主义的古典文学名著,流传至今不衰。小说版本很多,有简本、繁本、节本三种。现存较早的简本有明刊《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和明刊《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但均为残本;较全的简本有清刊十卷115回《忠义水浒传》。新中国成立后,曾出版了70回、100回及120回等繁本,以及新印过简本《水浒志传评林》。 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明代著名长篇小说。传为施耐庵作,也有人言为罗贯中作,现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水浒故事是以历史上宋江等36人的农民起义为依据的。关于这次农民起义《宋史》等多种史书均有片断记载。又演化为《宣和遗事》等话本、故事、民间流传甚广。作者在此基础上,再创作成此书。《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巨著。它形象地描绘了以宋江为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李逵、武松、鲁智深、林冲、宋江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力,对后世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此书流行版本繁多,比较重要的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现最流行的是初刻于明万历末年杨定见序的百二十回本。金圣叹批注的七十回本影响亦大。 著名长篇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作(据高儒《百川书志》、郎瑛《七修类稿》、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一说为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等)。全书以《大宋宣和遗事》和有关传说、话本为基础,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北宋末年水泊梁山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刻画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和腐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作者以同情之态度,如椽之笔触,丰富之辞汇和活泼之语言,兴会淋漓地描写各种人物“逼上梁山”、参加起义之艰苦曲折过程,讴歌英雄们扫荡黑暗势力、严惩贪官污吏之大无畏反抗斗争精神。整部作品,波澜壮阔,如同史诗,为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之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现实主义杰作。此书在流传过程中,情况复杂,版本众多。最早者为明代嘉靖间本、现仅有残卷。此外尚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等。经金圣叹删改之70回本(实71回),砍去招安及招安后事,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把英雄们之壮烈功业,化为凄惨之悲剧,是颇为流行之本子。 又作《忠义水浒传》。长篇小说。明施耐庵作。版本很多,大致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流行的是繁本,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百回本写梁山起义后,紧接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百二十回本又多出征田虎、王庆故事;七十回本(实七十一回)由金圣叹砍去招安及招安以后情节,而以卢俊义的一梦结束。小说通过对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等形象塑造和对“官逼民反”过程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讴歌了英雄们反对暴政和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小说对贪官污吏的腐朽和贪暴暴露无遗,无情嘲讽了他们的发迹史,同时还鞭笞了土豪、恶霸、泼皮无赖。书中成功地描绘了林冲等几位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反抗斗争的合理性。但作品中对于“义”的观点未能进行具体分析,尤其是将“信义”与“忠义”混同起来,造成严重的思想局限性,鼓吹“忠义”实际是强调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一点在宋江身上体现得最突出。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很值得称道的,同是反抗暴政的斗争,写来却不雷同,人物各具鲜明的个性。在中国艺术形象长廊中,《水浒传》的各色人物,一直放着夺目的光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