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族丧葬礼仪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汉族丧葬礼仪

分类:【中国民俗】

殡殓。人断气后,后人立即为亡者烧纸钱,作为亡者去阴曹地府的起身盘缠,叫“烧倒头纸”或“烧落气钱”、“受用钱”。一般烧3斤6两或9斤4两。因要留灰为死者装枕头,要用铁锅或瓦盆盛着烧。烧时孝子孝孙跪在一旁将纸钱一张张撕开对折着烧,恐烧不透,阴钱残缺,亦忌用东西拨弄,恐将纸钱弄碎,在阴间便是破钱。烧倒头纸时后人不能啼哭,恐影响亡者上路。

家人一面烧倒头纸,一面用稻草扎一根草把,亡者多少岁数扎多少节。扎好后由一人鸣锣开道,孝子拿着草把到水边“请水”。民间俗信水中有水神,要用行礼向水神请来的水为亡者抹尸,亡灵和孝家才会安宁。“请水”时,孝子跪在水边,点燃草把,导者敲锣,每敲一下,孝子对水磕一个头。亡者多少岁数敲多少下锣,磕多少头。然后孝子向水中投几枚硬币,舀一瓢水,端着回家,用于给亡者抹尸。

“请水”回家后,湘中地方在水中加檀香(现用松柏木代替),攸县则加蜡树叶煮水后晾温,由抹尸人用一块干净白布蘸水抹尸。有的抹擦死者的面部和身体,有的只抹面部、太阳穴、心窝、背心、手心和足心,代表全身。抹尸的意义一说是为了尸体干净;一说是洗涤亡人的六根(眼耳鼻舌心意)和六尘(色音香味触法),让其灵魂无牵无挂地离去。抹尸时如果死者的眼睛和嘴唇张开,认为是死者心有憾事和牵挂,叫做“死不瞑目”,抹尸者要劝说他放心地去,并用手将其眼皮和嘴唇抹合。有时抹合后又张开了,这时家中亲人便一齐跪在死者身边,一件件地询问死者有什么事不放心,不满意,并许下承诺或检讨自己,说完再抹一次,认为如果说对了,死者满意,便会闭眼闭嘴,如果仍然张开,便要再问再抹,直至把眼皮抹合为止,称为“掩睑”。

抹完尸后,要给死者脱去身上所有的衣服,换上寿衣、寿鞋、寿帽。攸县叫做“回程衣”。衣裤的件数不一,但加起来一定要成单数。寿衣的式样为唐代服装形式。内穿白色或青色对襟无领的便服衣裤,胸前用布条系住,不打结,不钉纽扣,外穿蓝色布质裤衫,衣长过膝,斜领交叉镶白边,衣袖肥大,袖口镶8寸长的白袖头,亦用布带为纽襻,腰系黑白线各半的腰带,长4尺5寸,根数和死者年龄相等,一岁一根。寿帽亦为唐式青布帽,称为“唐中冠”。

在给死者穿上寿衣以前,要由长子或长孙先在自己身上穿暖后再给死者穿,使死者感到亲人的温暖,以期保佑子孙。

尸体装殓以后,用兜尸被托住身体,用一块1尺2寸见方的白布、白纸或黑布蒙在死者脸上,称“面帛”,俗称“蒙脸布”,有生人不忍见之意。然后用兜尸被兜起,移至称为“灵床”的木板上,头朝内,脚朝外,下用两条长凳架起,头下枕一个三角形枕头,内装烧的“倒头纸”灰,将兜尸被的两侧覆盖在身上,等候入棺。再于旁边摆一供桌,陈设供品,点燃香烛。供品一天换数次,一日三餐供饭菜茶酒,宛如生人。脚下要点一盏植物油灯,说是为亡者照亮去阴间的道路,称为“引魂灯”。此灯要一直亮到出殡时才扔掉,中间不能熄灭,说是灯一灭,亡者便看不见去阴间的路。

棺材中过去填陈石灰和碎木炭或谷糠烧成的白灰,现在改用石膏粉,垫在棺底摊平,再用白皮纸隔开,将死者面朝天平放其上,盖上寿被。寿被床数一、三、五、七均可,忌双数,颜色男红女绿。民间棺内陪葬品不多,一般只放一个小坛,内装谷米。

死者入棺后先不封口,于埋葬当日等亲人到齐后,揭开棺盖见最后一面,然后盖棺,用竹木钉钉棺口,再用皮纸将合口处封严,刷上油漆,叫做“封灵”。“封灵”后便不再揭开棺木,若再揭棺盖,便是对死者极大的侵犯。

服孝。丧礼的孝服比较严格,过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服制,从最初的麻布到细熟麻布做成五个等级的孝衣,标志服孝者与死者的亲缘关系,俗称“披麻戴孝”。孝子、孝孙等至亲孝眷,要手执一根长约齐胸,上面糊满白纸的竹根,称为“孝棍”或“哭丧棍”,有哀痛得不能支撑的意思。父亡左手执杖,母亡右手执杖。持“孝棍”者不能进入别人家;不能与人争吵;不能用孝棍打人。棺木入穴后,将其插于坟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破除旧俗,城市人大多不再披麻戴孝,只在臂上戴一个黑袖圈,也是男左女右。

过去孝子守孝要着孝服三年。民国时给假一月治丧,现在父母死亡给丧假三天,祖父母、岳父母、公公婆婆死亡给假一天,一般办完丧事即脱孝。

吊祭。湖湘丧礼纷纭复杂,不同身份、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家采用不同的礼仪。就其性质来说,可分为儒、释、道、基督教和民间俗礼。有的采用其中一种,有的数礼并用。

旧时官宦诗书人家多行家礼,又称“儒礼”,仿朱文公家礼修改而成。用书面讣告报丧,灵堂布置多挂挽联、挽诗、挽词、挽章,祭奠时司仪着儒服,用一种特有的读古文的腔调读祭文,子孙全部跪在灵堂,亲友致奠时也由礼生喊礼读文,带有浓厚的古文化色彩。

丧事发生后必须向亲友报信,一般在门口贴出讣告,有的还以书面或口头形式通知亲友,称为“报丧”。亲友闻讣,即前来探望和慰问死者亲属,并送来挽联或奠仪、奠礼,向死者鞠躬或跪拜致吊。孝子跪在一旁向致吊者叩头回礼。丧家设酒宴款待前来吊丧者作为答谢,称“吊酒”或“孝酒”。

丧礼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点主”。“主”是代表亡者的木牌,称“木主”,俗称“主位牌子”。成年人死后便要为他立“木主”,放在家中神龛上或置于祠堂神厨之中,享受后人的祭祀。“点主”要请德高望重的人主持。“点主”时,孝子跪在点主人前面,双手呈上木主,“点主”者用针刺破孝子的中指尖,挤出一滴血滴在“王”字上作一点,使成为“主”字,故称“点主”。俗以为木主上有孝子之血,才能代代相承,亡魂才能回家享受后人的祭祀。

凡有功德于社会国家者,过去多集体举行公祭,立牌位于忠烈祠或乡贤祠,享受人们的崇拜和祭祀,现改为开追悼会或纪念性的集会。

丧歌。湖南古为南楚之地,这里的先民能歌善舞,后来因受礼教的影响,渐渐变得拘谨起来,但在丧事上仍保留了南楚先民遗风,在守灵的夜晚,敲锣打鼓,引吭高歌,以歌吊祭,以歌伴灵,通宵达旦。湘中地区称唱“夜歌子”;怀化地区称唱“丧堂歌”;黔阳一带把人的一生比做花,人生如花开,人死如花落,丧礼中有立花树、接花、收花等一整套仪式和歌唱,故称唱“散花歌”;湘南地方要唱死人生平所做的好事及儿女对死者所尽的孝道,及历史上有意义的故事,称为唱“好歌”。这些歌的名称不一,其性质都是挽歌。现在唱丧歌的逐渐减少,而以唱流行歌曲、唱戏曲、放音乐磁带代替。这些歌曲和音乐只有热闹丧堂,使守灵人不致寂寞的作用,不能像传统丧歌那样总结人生、评价人生,表达人们的生死观,失去了原有丧歌的特色和意义。

择地。安葬前首先要择地,湖南民间风水迷信极重,认为人死后葬的地方好,不仅尸体不腐坏,而且可使后人发旺。因此有钱人要请风水先生择地,穷人也要用民间的择地标准选择墓地。墓地选择原则基本与修建阳宅的标准相同,如朝向是否恰当,视野是否开阔,前面是否有出路,周围是否树木繁茂、水源流长,背后是否有靠山,两边是否有扶手。忌埋孤峰秃岭,忌后面和两边空塌低垂,忌山旁无水等。

民间在看风水择地的同时,强调要多积阴德,才能葬得好地,为自己和后人带来福气。否则即使选中一块好地也会因无福消受而出变故,故民谚云:“阴地好不如心地好,住场好不如肚肠好。”

安葬。出殡时,先祭丧杠,意为断煞。丧杠称为“龙木杠子”,意为人即是龙。起柩时全体孝子跪于地,抬丧者不回礼。孝家要在门口内侧摔破一只碗,称为“破凶煞”,还要在棺木上放一只活雄鸡挡煞。灵柩所过之处,一路上要不断丢纸钱,认为一路上无论对山神、土地、孤魂、野鬼、精怪、灵物都要给钱,否则它们会阻挡死者阴魂到达墓地,称为丢“买路钱”。

湘南、湘东地方在行柩途中,死者子女及晚辈亲属要身着孝服于棺前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以表示对死者的孝敬和请求山神、土地、路神和一切阴灵开道和让路,称为“拜路”。不论天气炎热或天寒地冻,也不论贫富贵贱,“拜路”时都得赤脚跪地而行,否则认为不孝。

灵柩行于途中,有亲朋于途中设祭者,称为“路祭”。

灵柩到达墓地后,须在墓地旁绕三周,在穴内撒上一层石灰,燃放一挂鞭炮,将雄鸡割破鸡冠,将鸡血淋洒墓穴周围,然后将灵柩轻轻放下。永州市西南一带,死者下葬时要化纸钱,焚化地契向阴间地主买墓地,认为这样死者才享有地权。有的还为死者烧灵屋、化纸牛。灵屋篾扎纸糊,宛如真屋。纸牛专为女人烧化,民间迷信认为女人生前用水洗脏物多,死后灵魂要坐水牢,水牢的水量与生前所用水量相等,要待水牢的水自然蒸发干后才能脱离。所以儿孙们便在母亲或祖母死后,扎一条纸牛焚化,让纸牛为死者饮干水牢之水,使其能早日超生。

给墓穴填土不能用脚踩、锹拍,认为是对死者不敬。安葬毕,堆土为坟,刻石立碑,以为标记。抬丧者回丧家吃“回煞饭”,不能先回家或去别人家,认为埋人有煞,必先至孝家“回煞”,否则对自己和所去人家不利。

死者安葬后,孝子要在黄昏时到墓地焚纸钱和送火把,连续三夜,也有送七夜的,以慰死者的冷清和寂寞。

烧七。民间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每七日散一魄,至七七则魄散尽。死后每七日回家一次,后人便在逢七时进行祭奠,做道场进行超度,还要烧一包包的纸钱供冥间使用,称为“烧七包”或“应七”,此俗至今仍存。

葬后一般不再迁动。需要改葬者,迁坟时需祭奠坟主,禀告迁葬原因,请求谅解允许,然后才能动土迁葬。

有要求夫妇合葬者,一方先死后在墓旁留一块空地,待另一方死后葬于其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