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金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13 李金发1900—1976现代象征派诗人。又名淑良,字遇安。广东梅县人。1916年入梅县中学,次年入香港谭卫芝英文学校。1919年夏入上海留法预备班读书,同年秋去法国勤工俭学,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1925年回国。先后在武昌中山大学、西湖艺术院、广州市立美术学院任教,以及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和大学院任秘书。回国后即在《语丝》上发表其1920年写就的象征诗《弃妇》。同年出版诗集《微雨》。后加入文学研究会,又出版诗集《食客与凶年》。他曾为孙中山、蔡元培、蒋介石做过塑像,出版过《意大利艺术概要》、《德国文学ABC》、《艺术论文集》等论著和译文。抗战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文化专员、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欧洲司第二科专员等职。1945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驻伊朗、伊拉克大使馆一等秘书,代理大使等职。1951年去美国,1976年去世。 李金发现代著名象征派诗人。生于1901年,卒于1976年。又名淑良,字遇安。广东梅县人。李金发早年曾留学法国,在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留学西洋和第一个引进西洋雕塑的人。李金发在留学法国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象征派诗歌,诸如波特莱尔、魏尔伦、古尔蒙特等人的诗歌,都对他的影响很深。李金发于1920年开始新诗的创作活动。1925年,回国后曾任武昌中山国立大学文学院教授、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等职。1928年,任国立西湖艺术院雕塑系主任。1932年,到广东美术学校工作。1951年,李金发赴美国经营农场,而后移居纽约,以雕塑为生。李金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象征派诗歌,是一位著名的象征派诗人。他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等,还有散文集《飘零闲笔》等流传于世。李金发的诗歌风格独具,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上,被称之为“诗怪”。李金发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李金发1900—1976诗人。笔名遇安,广东梅县人。曾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其诗语句晦涩、意象膝胧,充满孤寂、颓废与死亡的主题。 李金发1900~1976现当代诗人。又名淑良,字遇安。生于广东梅县。1916年入梅县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1919年冬去法国勤工俭学,先在巴黎劳顿布鲁公学补习法文,后去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巴黎国立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同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1920年开始新诗创作,作品收入第一部诗集《微雨》 (1925) 中,1923年春去德国柏林,写成第二部诗集《食客与凶年》(1927),1924年春回到巴黎,又完成第三部诗集《为幸福而歌》 (1926)。成为中国第一位象征派诗人。这些诗集主要表现个人心灵的苦风凄雨,除有的诗作抒写思乡恋国情绪和诅咒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现实外,许多作品朦胧恍惚,难以捉摸,感伤颓废色彩较浓,给新诗坛带来的是一种“新奇怪丽的歌声”,因而又被称为“诗怪”。1925年归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去武汉,先在武昌中山大学执教,后在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去南京,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1928年春,在杭州任国立艺术院(后改名西湖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主任,并创办《美育杂志》。1931年去广州美术学校任教,1936年任该校校长。这段时期,出版了译作《雕刻家米西盎则罗》 (1926),论著《意大利艺术概要》 (1928)、《德国文学ABC》(1928)等,另编辑了民歌集《岭东恋歌》 (1929)。抗战开始后,先后任国民党驻越南使馆文化参赞、广东韶关《中山日报》副刊主编。1941年去重庆,曾任国民党外交部欧洲司第二科专员、柳州第四战区专员兼外事科长。此时所写诗文集《异国情调》(1942),控诉日寇罪行,颂扬民族抗战精神,斥责汉奸文人,且字句明快畅达,表明其思想与艺术观有了很大变化。1944年任国民党驻伊朗使馆代理大使。1946年改任驻伊拉克代办。1951年定居美国。1964年出版回忆录《飘零闲笔》。1976年在纽约长岛寓所病逝。另有译作《古希腊恋歌》、《托尔斯泰夫人日记》、《范伦纳诗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