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长安城遗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汉长安城遗址分类:【文化精萃】 西汉都城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五年) 重修秦兴乐宫,改名为长乐宫,并由栎阳迁都于此。公元前200年(高祖七年) 建未央宫,公元前194年 (惠帝元年) 始建长安城墙,武帝时又在城内外大兴土木。1956年开始发掘。城周25公里,略呈方形,南、北两墙形似南斗、北斗。城垣夯土筑,下宽16米,四面城垣,每面三门,每门三洞,三洞与城内三条大街相通。是研究汉代社会和都城建制的重要资料。 位于西安市西北约5公里处。西汉都城遗址。当时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会。其修建分三个阶段: 汉高祖五年,刘邦将秦朝的兴乐宫重修,改名长乐宫。高祖七年,建成未央宫。惠帝元年开始修筑长安城墙,三年春,征发14万人筑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后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等。长安城的发掘工作是从1956年开始的,经过勘探和试掘,基本搞清了长安城的布局。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方向基本作正南北向,现东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虽已倾圮,仍连续不断。西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差,有不少断缺。全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平直,其余三面都有曲折,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所以也被称为斗城,面积约36平方平里,城墙周长25 700米,约合汉代62里强。城墙下宽上窄,基部宽度为12至16米,城墙外有宽约8米、深约3米的壕沟围绕。长安城每面有三个城门,四面共12个城门。东面的城门,由北向南是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的城门由东而西是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的城门,由南而北是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的城门,由西而东是横门、厨城门、洛城门。通过对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的发掘,发现汉长安城的城门各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宽各8米,减去两侧立柱所占的2米,实宽6米。在霸城门内发现当时的车轨,宽度是1.5米,所以每个门道正好可容纳4个车轨。12个城门中,对外通道是北墙的3座城门、东墙北门及西墙北门,其余7座城门则是出入宫殿区的门户,其中宣平门是正门。汉长安城的城门楼,是在城墙阙口处两侧沿边密集排列木柱,柱下排石柱础,木柱上修筑城墙门楼。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八街或作东西向,或作南北向,全街成一直线,毫不曲折,最长的安门大街达5 500米,其次是宣平门大街,长3 800米,最短的洛城门大街长850米,其余的大街,长度多为3 300米左右,八条大街的长度虽不同,但宽度却完全相同,都在45米左右。每一条大街都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其间有两条宽约90厘米、深约45厘米的排水沟,将大街一分为三,中间为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宽20米,两侧为官吏和平民走的路,各宽12米左右。城内有宣明、建阴、昌阴、修城、黄棘、北燠、南平、陵里、戚里、函里等160个巷里。还有东市、西市、?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高市等市区,其中东市、西市、柳市是比较大的贸易市场。专设“旗亭”管理。其排水设施主要是在城门的地下埋筑宽大的涵洞,在直城门和西安门下都安现了用砖石砌筑的券顶涵洞,宽约1.2至1.6米,高约1.4米左右。此外,在建筑城墙时,还预先有计划地将一些断面成五角形或圆形的陶制水管埋入墙基,也用以排水。经过勘探试掘,弄清了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的遗址范围。长乐宫在城的东南隅,又称东宫。汉初皇帝在此视朝,惠帝以后改为太后居处,平面不规则,周围筑墙,周长万余米,约占全城的六分之一。有前殿、临华殿、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等。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处,平面呈正方形,四面筑围墙,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长安城面积的七分之一,四面各辟一司马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由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等40余座宫殿组成。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有一武库遗址,是藏兵器之地,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筑墙,共有7座库房遗址。后来由于城内人多,宫室不够用,便在城西修建了建章宫,用阁道同长安城内宫殿联合起来,由许多宫殿组成,号称千门万户,并有一些超高建筑。现城内还有许多留存下来的夯士台基,有许多手工业作坊遗址。特别是近几年发现的少府遗址,属于未央宫遗址区,出土骨片三万多,是研究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重要资料。在长安城郊,还修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苑囿上林苑。还建有长陵、杜陵、平陵、安陵、茂陵、阳陵、渭陵等陵邑。成为长安城的卫星城。王莽执政后,在长安城南郊兴建辟雍、明堂、灵台、九庙等礼制建筑。长安城在西汉末年遭到焚毁,东汉时,迁都洛阳,但长安城仍作为政治和军事重镇而存在。 自今西安城西北去10公里,在渭水南岸广漠的田野上,但见残垣若断若续,蜿蜒起伏,虽经2000余年风雨剥蚀,轮廓仍依稀可辨。这就是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长安城的修建,历时近百年,分三个时期。立国之初,由于国力不足,只把秦兴乐宫重加修饰改名长乐宫。公元前200年,新建成未央宫。惠帝时,开始修筑长安城垣,用了5年时间,动用数10万劳力,于公元前190年完工。到汉武帝时,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并在城西修建了上林宛,开凿了昆明池等,至此,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长安城的城墙,全是板筑土墙,十分坚固。城墙高8米,基底宽16米;城东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东墙较直,其它三墙均曲曲折折。整座城墙周长25.1公里,合汉代60里,面积36平方公里。共有城门12座,每面三座,交通十分便利。城门结构是先预留空间,叫作“阙”,即缺口。然后在阙上架设横梁,再建城楼。这种城阙高大坚固,宽度可容三车并行。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对汉城进行了勘测,并对其中的直城门、西安门、霸城门和宣平门进行了重点发掘,取得了研究古代城市建筑的重要资料。根据城门(阙)的位置,城内有八条主街干线互为经纬,其正中的纵横交叉的两条称为“驰道”,属皇帝专用,其他人甚至丞相、太子都不能行驶。城的平面构成不规则的正方形,因缺其西北角,历史上称为“斗城”。城内区划虽不甚明确,但布局却很整齐,未央宫和长乐宫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半部,北半部主要为居民区和交易市场。城内除八条大街外,又有160个巷里,九个市区。街道宽平,可以并列12个车轨,道旁植槐、榆、松、柏,茂密丛荫。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长安城人口有24.6万余人,若把皇族、士兵等计算在内,超过30万以上,规模之大,人口之多,在当时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 汉长安城是以贵族为中心,为贵族服务的城市。城内大部分地方被皇帝的宫殿、贵族邸宅及府寺占去。其最重要的建筑就是由长乐、未央、建章三座宫殿组成的“三内”。 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长乐宫在今西安西北郊阁老门村。这座宫殿是公元前202年西汉初定天下,刘邦贯彻“与民休息”的政策,不敢大兴土木,改建秦兴乐宫而成。它由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组成,周长约20里。当时刘邦在此与群臣聚会,不大讲究礼仪,直到叔孙通制“朝仪”时,刘邦才知道当皇帝和当群雄之首不一样。刘邦死后,西汉中枢移至新建的未央宫,长乐宫专供太后居住,亦称东宫或东朝。 声名显赫的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隅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公元前200年。时刘邦正为翦除异姓王作战,丞相萧何主持建成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刘邦见宫阙壮丽,十分生气,对萧何讲:“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见《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这才转怒为喜。未央宫落成后,刘邦在前殿向父亲夸耀说:“以前您老人家认为我是个无赖之徒,不能治产业,不如老二能干。现在我成就的家业,与老二相比,哪个多呢?”得意忘形之状暴露无遗。未央宫集中体现了汉代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宫室均以高大相尚,未央宫更注重这一点,有台殿43座,今实测周长约9000米,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七分之一。未央宫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是西汉和以后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只有以后唐代的大明宫才可与之相比。在未央宫以北有天禄阁和石渠阁遗址,是西汉的皇家图书馆。 建章宫系汉武帝在国力强盛时兴建,选择地点在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内,宏伟和侈靡均超过未央宫。其由众多宫殿、台阁组成,号称千门万户。前殿高于未央宫。东有凤阙,高20余丈;西有商庭、虎圈;北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岛;南有神明楼,井干楼,高五十丈,这一折合117.5米的古代“摩天大楼”,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观。 此外,长乐宫北有明光宫,未央宫北有北宫、桂宫等,规模都较小。各宫之间都由空中架的飞阁或地面修的复道接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 这座繁华的城市,自西汉以后,由于朝代更迭,兵火不断,破坏很大。到隋文帝杨坚时废弃汉城,新建大兴城,将汉遗故城划归内苑,成为杨氏一姓的私产,因而人称“杨家城”。唐代汉城仍属禁苑。现在汉城的北城墙和西城墙大都夷为平地,仅东城墙保存较好。此外,还可看见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太液池和承露殿的遗址。由这些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汉城内宫殿的布局,想象汉长安城当年的繁华景象。 位于西安龙首原北城的渭河南岸,距西安西北约5公里。长安城用了先后90年,历经三个时期建成。汉初,刘邦把秦的兴乐宫加以扩建,更名为长乐宫,由栎阳迁都于此,又建了未央宫。惠帝五年(公元前194年)开始动工修筑长安城,到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已兴建了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在城西修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等,至此长安城大功告成。由于受河流走向和宫殿布局的影响,汉长安城呈不规则形,“南为南斗型”,“北为北斗形”,故又称“斗城”。城周长25.7公里,城墙为板筑土墙,城高8米,下宽16米左右,东墙较直,其它三墙均曲折,共有12个城门,每门三洞,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约为当时罗马城面积的3倍。城围有护城河,宽近7米,深10米。城内街道布局整齐,有华阳、香室、章台等8条大街,有宣明、建阳、昌明等160个巷里,有东市、西市、柳市等9个市区。街道宽平,可以并列12个车轨,道旁栽植槐、榆、松、柏。汉长安城的三大宫之一――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10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六分之一。宫内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为刘邦接见群臣的地方。后为太后居所,有东宫之称。汉初叔孙通演示朝仪、吕后斩杀韩信、周勃平诸吕等重大事件均发生在这里。清朝文人李柏曾到这里,看到地上的红草,遥想韩信之死,写诗道:“吕雉阴图诸吕安,诛刘大将必诛韩。天公欲白淮阴侯,草色千年血尚丹。”孟浩然的《长乐宫》中写道:“长乐宫中钟暗来,可怜歌舞惯相催。欢娱此事今寂寞,惟有年年陵树哀。”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史称西宫,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平面呈方形,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七分之一。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主殿遗址长约300米,宽100米,现发现有天禄阁遗址(收藏天下秘书)、石渠阁遗址(图书馆)以及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的武库,并出土大量铠甲、刀、矛等兵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对未央宫的写照。公元23年秋天,农民起义大军逼近京城,王莽曾在前殿避难,后被杀于渐台。前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小刘家寨村正南。建章宫与未央宫隔墙相望,并有跨越城垣的飞阁相连。是一组雄伟的宫殿群,周长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经勘察确认,遗址南起三桥镇,北至西柏梁村和孟家寨,北部为太液池,池中堆土山,以蓬莱、方丈、瀛州命名,象征东海中的仙山。前殿比未央宫前殿还要高大,北门是一座高20丈的园阙,因上面装置着铜凤凰,又名“凤阙”,古代歌谣“长安城西双凤阙,上有一双铜雀宿,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即指此。自西汉后,由于兵火不断,汉长安城的北城墙和西城墙早已夷为平地,唯东城墙还保存较多,尚有3米多高的霸城门西城墙。还可看到三大宫的遗址以及太液池和承露殿的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都城遗址。位于市西北约3公里处。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经惠帝、武帝增修扩建,历时九十多年建成。公元前202年,刘邦重修秦兴乐宫,更名长乐宫,由栎阳迁都于此。两年后,在长乐宫西建未央宫。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筑长安城墙,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已兴建了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在城西修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等,至此汉长安城大功告成。由于受河流走向和原建二宫位置影响,城呈不规则形,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故又称“斗城”。城墙为板筑土墙,高8米,下宽16米左右。城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面积36平方公里。共有12个城门,每门三洞,共36个门洞。城周有护城河,宽8米,深3米。城内街道布局整齐,有华阳、香室、章台等8条大街,最长者达5500米,宽45米,中为御道。路旁栽植槐、榆、松、柏等树木,绿荫满地。城内分为九个市区,160个巷里,街道纵横交错如棋盘。故唐诗人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云:“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汉代著名宫殿长乐宫位于城东南隅,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等,面积约6平方公里。未央宫在城西南隅,平面呈正方形,宫墙东西各长2150米,南北各长2250米,面积5平方公里。四面各辟一司马门。东门、北门立阙。诸侯来朝入自东阙;士民上书,则诣北阙。有宣室、温室、清凉、麒麟、金华、承明诸殿,共40余座。未央宫是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朝皇帝处理朝政之所,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之一,由丞相萧何主持营作,极为豪华。刘邦怒其“过度”,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在长安西上林苑中修建章宫,凿太液池,筑蓬莱、瀛洲、方丈三岛,东有凤阙,高20丈,至今尚存遗迹。上林苑系秦旧苑,汉代扩建。司马相如有《上林赋》。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业十分发达,城西北部有著名的长安九市。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有生动描绘。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也有记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