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9年(1076)进士。曾任浏阳、余杭、萧山知县等职,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攻击王安石变法是“变乱祖宗法度”(《宋史·杨时传》),新学为“今日之祸”(同上书)。反对和议,主张抗战。专事著书讲学,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学于程颢、程颐,深受他们的喜爱。二程洛学传至江西、福建,实得力于杨时和游酢,朱熹、张栻、吕祖谦深受其影响。南宋时,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以尊师著名,有“程门立雪”的佳话。又与罗从彦、李侗被称为“南剑三先生”。卒谥“文靖”。其所代表的学派为龟山学派。杨时特别推崇《中庸》,说“《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龟山集》卷4)。用程门理学的观点发挥《中庸》的思想,主张“存天理,去胜心(即人欲)”,反对王安石新学“欲当为理”的观点,说“人各有胜心,胜心去尽,而惟天理之循,则机巧变诈不作。”(《宋元学案·龟山学案》)认为人性至善,是理的体现。“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只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同上书)用“理一分殊”解释仁、义,说:“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同上书)重视道德修养。认为“经纶本之意诚”(同上书),而“意诚便足以平天下”(同上书),强调培养诚意的重要性。用《中庸》中的“诚”,去阐述二程的“格物致知”论:“致知必先于格物,物格而知至,知至斯知止矣,此其序也”;“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然而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 (同上书)通过“克己”、“持敬”的道德修养可以达到“理”的境界。杨时的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先生语录》、《龟山集》。 杨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