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江陵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长江南岸。自古为巴蜀门户和南北水陆交通要冲。春秋战国为楚国都城,称为郢。秦置南郡,汉析郢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东晋时移荆州治江陵,因称荆州城。唐时曾建为南都,升江陵府,五代时南平国都于此,宋为荆湖北路治所。元改置中兴路,明、清为荆州府治所。现为荆州地区和江陵县驻地。主要文物古迹有:楚纪南故城 (也称郢都,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古城墙及大量的楚王公贵族墓冢和秦汉古墓群 (近年出土有越王勾践剑、楚王孙鱼戈、凤纹铜尊、西汉男尸和大量彩绘漆器、汉竹木简牍等珍贵文物)。此外还有唐开元观、元妙观和明太辉观等。 又称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公元前12世纪,便有人类在此繁居。西周时属楚。公元前9世纪,楚国国君熊渠封长子康为勾?王,在此建江陵国。楚文王二年 (前689),楚文王自丹阳迁都江陵之郢,建郢都,(又称纪南城)修建了土筑城垣。楚昭王十年 (前506),吴楚大战,楚败吴师入郢,昭王不得不迁都都 (今湖北宜城东南),楚惠王又迁都鄢 (今河南鄢城县西北),噱、鄢也被称郢。后,惠王复迁都郢,为区别郢、噱、鄢,称江陵之郢为南郢,因其又近纪山,又称纪郢。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拔郢,楚都迁至陈 (今河南淮阳),秦末,项羽部将共敖,因战功显赫,被封临江王,都江陵,历时4年。刘邦五年 (前202),汉军杀敖子尉,灭临江国,江陵复称为郡县。南朝梁元帝萧绎,初官拜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平定候景之乱后,遂于江陵建都称帝。萧绎之侄萧?联合西魏,攻陷江陵,在此建立藩属西魏的后梁政权。隋末,梁后裔铣乘势起兵,大业十四年 (618),称帝,都江陵。唐武德四年 (621),唐攻江陵,萧铣出降,江陵归唐。五代十国时,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据江陵,顺义四年 (924),高季兴接受后唐之封,为南平王,建荆南国,都江陵。高季兴以墓砖构筑城垣,作为割据防御手段。由于江陵为南北商业交通的枢纽,故得以在政治上、军事上周旋于列国之间,又得通商之利,国势日盛。高季兴死后,其子即位,宋乾德元年 (963),荆南国为北宋所灭,共历五代,历时40年。江陵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秦以后,历代都在江陵封王设府,建立重镇。三国时,荆州先属蜀,后属吴,相传江陵城为蜀国大将关羽所筑。东晋时,移荆州治江陵,始称荆州城。桓温据江陵以此为根基,多次率师北伐西征。桓氏家族长期镇守江陵,权势显赫。桓玄时,终于自立为帝。江陵不仅是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同时也是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为巴蜀门户及南北水陆交通之要冲。唐朝,江陵为南都,设重兵把守,以保障南北交通的顺畅。今日江陵城墙为清顺治年间在明江陵城基础上建造而成。明江陵城周18里381步,城高2丈6尺5寸,城门6座,城外环绕宽1丈6尺、深1丈有余的护城河,气势雄伟。今日江陵境内,仍保存许多古迹,明清两代的江陵砖城,仍保存完好。 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此地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为大溪文化中心区。春秋战国时先后有20代楚王在此(郢)建都400余年,成为楚文化中心。秦置江陵县,东汉省郢县,江陵为南郡治。晋兼为荆州治。东晋安帝、南齐、后梁、五代南平(荆南)国均建都于此,中唐定为南都。此后,向为郡、府、路、道治所。建国后属荆州专区。农业主产稻、小麦、棉花。富水产,为我国商品粮、商品鱼基地。现已初步形成了工业以轻纺为支柱,以机械、化工、食品、建材为重点,农业以稳定增产粮食为基础,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经济格局。名特产品有荆缎、荆庄大布、荆漆木盆盘等。公路有汉鱼、襄东、沙澧、沙洪等干线,水运以长江为主。境内尚存有楚都郢(今纪南城)夯土城垣。始建于汉,重建于清的荆州城,是我国南方保存最完好的砖石古城。先后出土了越王勾践剑、战国丝绸、彩绘石磐、双孔连发弩、西汉男性软尸、楚汉竹简和漆木器等珍贵文物。主要旅游点有荆州城、江陵三观等30余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