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汤分类:【文化精萃】 商朝建立者。卜辞作“唐”。子姓,原名履,天乙,卜辞称太乙,高祖乙。甲骨文称唐,大乙。灭夏后,又称武汤,成汤,或成唐。他原为商部族首领,与有莘氏(居于今山东省曹县以北)通婚,重用媵臣(陪嫁的奴隶)伊尹及仲虺为相,整治政务,军力大增,以亳(今河南省商丘县北)为前进据点,趁夏朝内部纷乱之机,采取逐步分化,削弱和孤立夏桀势力的策略,如利用有缗氏(今山东省金乡东北)公开反夏,发兵吊民伐罪。史载:“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他连续发兵翦灭葛(今河南省宁陵县北)、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今河南省范县东南,另说今山东省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省许昌以东地域,一说今河南省仆阳西南)等小国,翦除了夏的羽翼。其中韦、顾、昆吾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属国,失去了这些属国,夏遂失去了东部屏障。汤乘胜西征,大败夏桀于鸣条。夏桀败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汤一举灭夏而建商。他即位后汲取夏桀灭亡的教训,宽厚待民,减轻征敛,鼓励农业生产,安抚民心,统治区域得以扩展,影响远及黄河上游地区,僻处西境的氐、羌等部落皆服纳贡。在位十三年卒。他制订的各种典章制度,为商朝五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商朝开国君主。子姓,多履,又有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成唐等称呼,甲骨文中作唐大乙、高祖乙,据说 “汤有七名而九征”。主癸之子。他的始祖是契,曾帮助大禹治水,舜以之为司徒,掌教化,并封之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自契到汤,已经传了14代,曾八次迁都,汤迁都亳。夏朝末年,商族日益强大,已具备了灭夏的条件。夏桀担心汤会危夏,于是趁汤来朝,借故将他囚于夏台 (今河南禹县境内)。汤臣立即贿赂桀的亲信,才使汤获释。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整军经武,筹划灭夏。他对夏的进攻是从征葛伯 (今河南睢县北) 开始的。葛是夏王朝的附属小国,掌握了征伐诸侯的权力,又与亳都相邻,所以先拿葛伯开刀。灭葛之后,汤感到单用武力还不行,必须 “打”、“拉” 结合,才能瓦解夏的阵营。于是编造了一个 “网开三面” 的故事,声称 “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听说,都称赞汤的仁德,于是 “四十国同时归之”。同时,又采取“诛其君而吊其民” 的办法,来争取民心,所以能无敌于天下。汤先后灭掉夏桀的党羽葛、丰 (今河南滑县东南)、顾 (今河南范县)、昆吾 (今河南许昌东) 等,已具有灭桀的实力。但汤还有顾虑,于是采纳伊尹的建议,用暂停向夏进贡的方法来试探夏的虚实。桀怒,乃发九夷之师征商。汤见桀仍能调动诸侯,又马上恢复贡职。第二年,又停止进贡,而此时桀已不能指挥九夷之师了。汤见时机成熟,便率诸侯一举灭夏,建立商朝。汤即位后,吸取夏桀昏暴亡国的教训,早起晚睡,勤于政事; 轻徭薄赋,减轻剥削; 吊死问疾,赈济穷困; 安抚民心,恢复和发展生产。虽然当时连续七年大旱,但仍然保持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状况,为商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汤即位十七年而灭夏,登上王位十三年后病卒。 商汤 宋代盛茶酒的器皿。有黄褐色的铜叶汤,亦有白色的大汤,形制已难详考。宋邵雍《小车吟》有“大子中消白昼,小车儿上看青天”之句。当时朝廷赐臣下茶,亦皆用此器。宋程大昌《演繁露》载:“《东坡后集》二《从驾景灵宫》诗云:‘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耳,铜叶色黄褐色也。” 川菜厨师烹调汤菜也有一手绝活,仅以清汤和奶汤为例。清汤:先是将鸡鸭和排骨用文火慢煨,然后将肉剁成肉泥下锅,反复清除漂浮在上面的杂质,直到没有半点油星为止。在这种汤内放入白菜、或秧白、或豌豆尖制成的汤菜,清亮见底,明净如水,菜形鲜活,其味清香不腻,可谓汤菜之上品。奶汤:是用鸡、鸭、肘、肚、蹄、骨等连续清炖3~4小时而成。有鸡则鲜,有鸭则香,有肘则浓,有肚则白。仅取四者之味,不取四者之肉。这样烹制的奶汤,色白如奶,味浓不腻,汁香而醇。如再用此汤制作素烩,或奶汤十景、或奶汤三大菌,则有汤浓、味鲜、色白的特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