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汤显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汤显祖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4岁进学,21岁中举。虽然他早年即有文名,却因拒绝首辅张居正招揽,连续四次举进士第落选。直至张居正去世后第2年,始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升任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关心民生疾苦,不阿附权贵,有政声,为上司所忌。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到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临川,3年后被免职。此后即在自建的“玉茗堂”专心创作戏曲,不复出。汤氏早年受学于左派王学创立者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后又与反对程朱理学进步思想家李贽交好,深受影响;又与当时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屠隆、徐渭、梅鼎祚等人相友善。文艺思想接近“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重性灵反对复古摹拟,重内容反对格律束缚,主张文章“不在步趋形似”。对于戏曲创作,则反对“吴江派”只讲声律而忽视内容的创作倾向,认为曲词应“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语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甚至提出了“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的过激主张。他与讲求声律的沈?论争,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剧作有《紫箫记》(34出,未完,1577年)、《紫钗记》(即《紫箫记》之重写本,1587年)、《牡丹亭》(又名《还魂记》,1598年)、《南柯记》(1600年)和《邯郸记》(1601年)。后四者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据说他早年还曾写过抨击世事之“酒、色、财、气”四记,但未见流传。(据明人吕天成《曲品》)汤氏剧作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社会现实都进行了暴露和抨击,思想性较强。在曲律方面也有突破南北曲旧格律之处,对当时及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牡丹亭》尤为突出,为其代表作,亦为中国文学史上名作之一。后来许多作家模仿其创作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其诗文、尺牍也很有名。存集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等。解放后合刊为《汤显祖集》。参见“牡丹亭”。 明代戏剧家。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即有文名。隆庆间中举,万历进士,授南京太常寺博士,官至南京礼部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年),因上疏弹劾朝廷大臣,被贬官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后改任遂昌县令,为民除暴伸冤,遭到封建统治者的责难和仇视。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愤然辞职返乡,虽境遇维艰,仍精力充沛地坚持写作。他幼年时曾就学于王学左派罗汝芳,认为“百姓日用即道”,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为官时,崇尚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并与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僧人达观交好。晚年因政治上的失意受挫和爱子的夭折,滋长了佛道的出世思想。在文学创作上他和徐谓及“公安派”袁氏三兄弟观点相同,反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模拟而提倡灵感、提倡创新。为明代中后期的戏剧创作做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以后阮大铖、吴炳等“玉茗堂派”(又称“临川派”),清朝的李渔、洪升也受其创作思想的影响。他的著作颇丰,诗文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等;传奇有《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又称《牡丹亭》、《还魂梦》、《牡丹亭梦》)、《邯郸记》、《南轲记》等,其中以《还魂记》最为著名,是其代表作。作品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十四岁考上秀才,二十一岁中举,文名渐隆,但以后在科场上屡受挫折。据 《明史?汤显祖传》,他是因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直到十多年后,张居正死,汤显祖才榜上有名。这时,他已经三十四岁。汤显祖先被任命为南京太常寺博士 (正七品),后升至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负责祭仪的官员,正六品)。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即以北京为京师 (首都),南京为留都,南北两京都设有国子监 (最高学府)、翰林院、钦天监、六部 (最高行政机构) 等官署,而且同为中央机构,官员的级别也相同。不过,南京官署实际上是一个安置闲散或失势官员的地方,权力范围非常有限。正因为如此,明代中期以后,许多受排挤的清流人士,如东林党首领顾宪成、高攀龙等,都曾来南京任职。汤显祖得以与他们相识,并引为同调。万历十九年 (1591),汤显祖上 《论辅臣科臣疏》,尖锐批评万历皇帝即位以来的朝政,笔锋直指前后执政的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词意急切 震动朝野,因而被贬为广东徐闻县的典史 (秘书官,从九品)。后来虽然在浙江做过五年知县,但却对政治渐渐失去了热情。汤显祖本来就深受王学左派影响,崇尚个性自由,后来又潜心佛学,颇有出世之想。随着在官场上的几度沉浮,他已无意世事,便在四十八岁时辞官归里,自称是“偏州浪士,盛世遗民”,以诗酒自娱,以度曲为乐。汤显祖在明代文坛的声名并不显赫,他没有进入当时正统文人的圈子,《明史?文苑传》 中就没有他的名字。这与他的个性有关,也与他纵横驰骋的领域有关。汤显祖平生才气主要用在传奇 (南曲) 的创作上,传世之作有《牡丹亭》、《邯郸记》(演唐人《枕中记》故事)、《南柯记》 (演唐人 《南柯太守传》 故事) 和 《紫钗记》 (演唐人《霍小玉传》故事),因这四部传奇中都有“梦”,故合称 “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玉茗堂” 是汤显祖的书斋名。在 “四梦” 中,《牡丹亭》最负盛名,据说,《牡丹亭》 一问世,便 “家传户诵,几令 《西厢》减价”。其实,《牡丹亭》 同大多数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剧情虽然离奇,但并不新鲜,无非是 “才子佳人” 加上 “大团圆” 的老套。《牡丹亭》 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其对女主人公杜丽娘情感世界细致人微的刻划和维妙维肖的再现。独处深闺的贵族少女杜丽娘面对春天的美好景色,触景生情,由情生梦,梦遇英俊书生柳梦梅,两人一见钟情,在牡丹亭畔风流云雨。梦醒后,杜丽娘更加感伤,在幽闺自怜,最后竟一病不起,“慕色而亡”。这个 “白日梦” 简直可以作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范例。四百年前的汤显祖自然不知道 “力比多”,但他照样对男女之情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源于人的本 “性”,即被程朱理学排斥的 “人欲”。汤显祖并没有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情爱净化为天使般的 “精神恋爱”,即使后来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终成眷属,整个情爱过程都伴随着性爱。曾经有许多少男少女为 《牡丹亭》 所倾倒,他们被压抑的情感在杜丽娘 “慕色而亡”以及好梦成真的浪漫传奇中找到了宣泄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