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阳故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沈阳故宫分类:【文化精萃】 在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清初的皇宫,名盛京宫阙。始建于1625年 (后金天命十年),1636年 (清崇德元年) 基本完成。1644年 (清顺治元年)爱新觉罗?福临在此即帝位。乾隆、嘉庆年间又有增建。全部建筑分为三大部分:中路以崇政殿为中心,东路以大政殿为中心,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宫殿建筑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满汉文化交流在建筑上有所反映,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建国后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 清初皇宫。初名盛京宫阙,入关后称奉天行宫。在今辽宁省沈阳市内,故名。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历11年落成。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迁都北京称帝后为陪都,清朝皇帝均来此祭祖。现存建筑为乾隆、嘉庆两朝增建。占地6万余平方米,有房屋300余间。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全宫主体,崇政殿为中心,系皇太极朝会之所。周围有飞龙阁、翔凤阁、师善斋、日华楼、协和斋、霞绮楼、凤凰楼等。东路以大政殿为中心,辅以翼王、八旗等方亭10余座,为王公大臣议政之所。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戏台、仰熙斋、嘉荫堂等,系《四库全书》藏地、皇帝读书之处。楼阁殿宇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仅次于北京故宫。其浓厚地方色彩,为满汉文化交流硕果。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辽宁沈阳旧城的中心,原是清代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皇宫。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称为奉天行宫,清顺治元年(1644年)世祖在此即位。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经康熙、乾隆年间不断改建、扩建,成为占地4.6万平方米、十几座院落、有房屋三百余间的、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沈阳故宫整体布局共分三路,以崇政殿为主体的三进中路;以大政殿为主体的东路和以文溯阁为主体的西路。 中路为大内宫殿。大清门临街有文德武功牌坊,街南左右对称的奏乐亭、朝房、司房等建筑围成一个小广场。入大清门为中路前院,左右有翔凤阁和飞龙阁,前院正中是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建于后金天聪年间,五间九檩硬山式,具辟隔扇门,前后檐出廊,围以石雕栏杆。殿内彻上明造,椽间绘满流水飞云,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殿中宝座前有宽阔的丹墀,东置日晷亭,西设嘉量亭,为大理石雕造。此殿是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和接见外臣之所;殿后为中院,东有顺善斋和日华楼,西有协中斋和霞绮楼;再北为中路后院,正中座落清宁宫,为帝后寝宫及祭祀之所,宫院建于3.8米高的台基上,宫两侧有配宫,东配宫是关雏宫、永福宫,西配宫为麟趾宫、衍庆宫,四面高绕围墙,前有楼门,成为一组城堡式建筑群。凤凰楼作为院的门楼是皇帝计划军机大事和宴会之地,建于1636年,楼高三层,是称为“凤楼晓日”的沈阳八景之一,为沈阳故宫最高建筑。 东路为一狭长的大院,后部正中的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原名笃恭殿,建于清太祖时期。八角重檐亭子殿,大木架结构,殿前两侧排列十座方亭,称十王亭,自北而南,东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有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也是清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体现。 西路主体建筑为文溯阁,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庋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阁前有戏台、嘉荫堂,阁后有仰熙斋,是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的地方,阁东有座碑亭,碑上刻有汉、满两种文字的《御制文溯阁记》和《宋孝宗记》。 沈阳故宫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整座宫殿楼阁耸立,殿宇巍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主体建筑均硬山顶,屋顶覆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花脊花兽,色彩凝重强烈,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水平,是我国地方民族建筑中宝贵的遗产。 位于沈阳旧城中心,是清朝在沈阳的主要遗存建筑之一。1625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都沈阳,开始营建皇宫,至1636年基本建完。乾隆嘉庆时期又有增建,清太宗皇太极时,正式为各殿定名。沈阳故宫是除北京故宫外,全国仅有的一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占地6万平方米,各式建筑90余座,300余间,揉合了满汉两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皇宫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主要建筑有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主要建筑有崇政殿、大清门、太庙、凤凰楼、清宁宫等;西路主要建筑为文溯阁、嘉荫堂、仰熙斋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旧城中心。始建于清天命十年(1625),主体建筑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为清初皇宫。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在这里出生并承袭皇位。名盛京宫阙,入关后称奉天行宫。占地6万平方米,全部建筑90余所,300多间,组成二十几个院落,为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依自然布局,共分东路、中路、西路三大部分。东路有大政殿、十王亭。中路,南端始自大清门,依次而北,在一条中轴线上,坐落着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主要建筑,两侧还有对称式的附属建筑。中路建筑全部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西路是入关后的建筑,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主要建筑有戏台、嘉荫堂、邸熙斋、文溯阁等。综观沈阳故宫,金瓦红墙,白玉石栏,楼阁耸立,殿宇巍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在建筑上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是汉、满两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体现,是多民族建筑的辉煌成果。经历年修缮,保持了古建筑群的完整并重建博物馆,以其特有的建筑和独到的收藏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旅游者。 清初皇宫,又名盛京宫阙,入关后称奉天行宫。在辽宁沈阳市旧城中心。清顺治元年(1644),世祖在此即帝位。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乾隆、嘉庆时又有增建,始成今日的规模。全部建筑群有10多个院落,300多间房屋,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四周以高大宫墙环绕,宫内以崇政殿为中心,由大清门至清宁宫组成一条中轴线,将全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崇政殿是皇太极日常理政和朝会之所。前有飞龙、翔凤二阁,后有凤凰楼和内宫清宁宫及其它配殿。东路以大政殿为中心,前面辅以左右翼王亭和八个旗亭,组成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大政殿原名“大殿”,1636年定名为“笃恭殿”,它承袭了辽阳新城八角殿的建筑形式,是一座八角形重檐钻尖式大木架结构的殿宇,气魄雄伟,别具一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王公办公之地。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仰熙斋、嘉荫堂,是收藏《四库全书》和供皇帝读书的场所。沈阳故宫的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不仅有着传统的宫殿建筑那种庄重宏伟的特点,而且在建筑布局上反映的满族骑射民族的生活特色尤为突出。沈阳故宫的大政殿与十王亭就是当时八旗兵制在宫殿建筑艺术中的巧妙结合,它充分反映了八旗制度在清初的政权中所处的重要政治地位。整个皇宫,楼阁耸立,殿宇巍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建的皇宫,在辽宁省沈阳市。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共有300多间房屋。原名盛亲宫阙,清入关后改称奉天行宫。整个建筑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一条中轴线,把故宫分成东、中、西三路。中路是主体,崇正殿为故宫正殿,是皇太极日常朝会之处。中路还有飞龙阁、翔凤阁、师善斋、日华楼、协中斋、霞绮楼、凤凰楼及皇妃们的配宫、颐和殿、介祉宫、警敬典阁、迪光殿、保极宫、崇谟阁等建筑。东部以大政殿为中心,左右有翼王亭、八旗亭(十王亭)等15座供王公大臣议政的场所。西部以文溯阁为中心,配有仰熙斋、嘉荫堂等,是贮放《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的地方。整个皇宫楼阁耸立,殿宇巍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沈阳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这与女真族生活在高山之上的习俗有关。解放后经大规模修缮,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 清政府入关前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内,占地六万余平方米,有古建筑百余座,五百余间,分东、中、西三路建筑。东路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南起南朝房、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台上五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太宗皇太极时期的早期建筑,创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崇德元年 (1636)基本建成。1644年清军入关移都北京,仍尊此为陪都宫殿,并派重兵把守及岁时修葺。康、乾、嘉、道诸帝东巡盛京谒陵礼毕,至此宫观览和驻跸,并于此举行各种祭祀和宴赏活动。乾隆八年(1743)弘历东巡盛京后拓建东西所(俗称东西宫)作为行宫,乾隆中期又兴建崇谟阁、文溯阁及嘉荫堂戏台等西路建筑。整个建筑融合了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尤以 “八旗亭”、“口袋宫”、“万字炕”等满族特点和东北地方特色而见长。1926年辟为博物馆,解放后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胜地。 沈阳故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