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姆渡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河姆渡文化

分类:【文化常识】

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以最早发现地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的出土文物为标志,故名。该地发掘出大量炭化的远古稻谷及种植水稻的工具,骨耜和伐木石斧,又有带装饰花纹的陶器、磨制精细的骨饰、带榫卯的木制建筑构件、骨、家畜骨骼、木胎漆碗、漆筒等。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中的水稻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稻。骨哨与陶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原始乐器之一;漆筒、漆碗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古的漆器。这一文化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最早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一种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类型,它的发现,突破了中国原有新石器文化的类型和分布界限,扩大了认识原始社会物质文化的视野。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夏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东至舟山岛。年代距今约7000~5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0.2~0.5米厚的稻谷、稻壳、梗叶堆积,有的地方厚达1米,足见当时收获量之大。稻谷经鉴定,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这是目前我国已知水稻的最早实物资料,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对研究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及世界稻作农业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稻作农业所使用的工具是用偶蹄目的肩胛骨制成装有长柄的骨耜和木耜及穿孔石斧、双孔石刀等。家畜饲养也是重要经济手段,主要是猪、狗、羊,这些家畜形象不仅见于雕塑工艺,还可见刻于陶器腹部。

河姆渡文化的木作手工业相当发达,这是我国时间最早的木作工艺,不仅能制作各种木质的工具,如耜、铲、杵、矛、桨、槌、纺轮、刀等,并发明使用了木构件的榫卯,尤其是燕尾榫和企口,这一木作成就对当时的建筑、纺织和漆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因地制宜地使用了干栏式建筑,以克服当时多雨、潮湿的环境,干栏建筑是采用榫卯的木工艺在地面打人立柱,木桩之间用横木相联,其上铺以企口相拼接的木板,然后再于木板地面上建起长屋。河姆渡文化的纺织业已有一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有数量不少的捻线的纺轮,而且发现了原始的腰机部件,如打纬刀、提经杆、卷布轴等。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水井遗迹。这口水井以榫卯技术套接成木构框架,深约1.35米。井口也有框架,井上还有木构井亭,足见设计之完美。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漆器――个木胎的瓜棱状敛口圈足碗,胎外表涂以朱红色的生漆。

河姆渡文化的人们以其丰富的稻壳、梗叶原料与陶土混合,在800―900℃的温度中,用缺氧还原焰烧成黑色的夹炭陶器皿。这些陶器最富特色的是各种形制的圜底釜和支架。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已有自己的音乐、舞蹈,在遗址中发现了用禽类肢骨制成的骨哨和陶哨。

古越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有六七千年。1973年在浙江杭州湾南岸余姚县发现遗址,有斧、锛等石器,矛、镞、碗、筒、架等木制品,骨耜等骨制品。有陶釜等陶器。还有人工栽培的水稻和驯化为家畜的猪、狗、牛、羊等动物的骨角。遗址发掘出第四文化层出土的木构造建筑,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造建筑,这种建筑以桩木为基础,上架大小梁(龙骨)承接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是原始公社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河姆渡文化遗址为古越人主要聚居区之一, 这种干栏式的木结构应为古代越人的遗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