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法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法显

分类:【传统文化】

东晋僧人。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属山西省)人。3岁时度为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常慨叹律藏传释未全,立志往印度寻求。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一同从长安出发,费时六年,经西域到达天竺。在天竺逗留六年,并游历近30国,历尽艰险,最后求得经律。于义熙八年(412)由海路抵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义熙九年(413),南下赴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居住4、5年后,转往荆州辛寺,数年后逝世。在建康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摩诃僧碉律》40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1卷等,共5部。此外,其《历游天竺记传》(又名《高僧法显传》、《佛国记》),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情况,为后世求法者和研究西域南亚诸国者之重要资料。

东晋名僧、旅行家和翻译家。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3岁度为沙弥,20岁受大戒。忠厚正直,讲求实际。慨律典残缺,誓志寻求,62岁时西上天竺取经求法,成为第一批留学印度的和尚。东晋隆安三年(399),与同学慧景、道整等数人自长安出发,西度流沙,逾葱岭、过雪山,历尽艰险,於隆安五年抵天竺。留居五载,学习梵语梵文,广寻圣地佛迹,得《摩诃僧碉众律》、《萨婆多律抄》、《方等》、《泥洹经》等经籍,晋义熙五年(409)达狮子国(斯里兰卡),住两年,又获律部的《弥沙塞律》藏本和《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杂藏经》等梵本,皆东土所无。此外,还收集了当地人情风土资料和民间传说,笔录大量的口传佛教经典。义熙八年,取海道回国,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途中舍命保住了经像。前后凡十四年,历三十余国。登陆次年,抵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于道场寺与天竺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其中《摩诃僧碉众律》对中国佛教产生深远影响。又撰有《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记叙了亲历三十余国的见闻,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籍和游记著作,为中外学者所重。卒于荆州辛寺。事见慧皎《高僧传》。僧佑《出三藏记集》亦有传。

中国信徒前往印度求法的先驱之一。俗姓龚,平阳武阳 (今山西临汾)人。据《高僧传》 载,法显原有兄长三人,都在童年夭折,父母怕他重演悲剧,就在他三岁那一年将他送到佛寺度为沙弥 (小和尚),二十岁时受比丘戒,正式出家。由于自幼在宗教环境中熏陶,他变成了一个无比虔诚的信徒,甚至连他父亲病死,母亲劝他还俗,他也无动于衷,不愿放弃与世隔绝的宗教生活。当时正是印度佛教在中国南北广为传播之际,佛教徒奉行的戒律极端混乱,这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说来,自然深感痛心,于是他发愿誓往西天去求取真经,这时他已经年逾花甲。公元399年,他与另外四位信徒一起,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万里长征。法显等人穿过大戈壁,越过葱岭,终于到达了佛教发源地印度。他在印度学习梵语,研究律藏,还到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 (今尼泊尔南部) 去朝圣,成为最早到达这片佛教圣地的中国人。后来,他又从孟加拉湾乘船前往狮子国 (今斯里兰卡),在那里求得 《长阿含大律》 等四部重要的经律。这些经律后来对中国佛教戒律的确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公元412年阴历七月十四日,法显横渡印度洋,从海路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祖国。同行前往印度的其他僧人或死于半途,或留在异国,只有法显一人带着求得的真经,独自而归。法显的西行,是继西汉张骞和东汉甘英之后的又一次远行,其行程在四万里以上,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包括现在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大大超过了张骞和甘英所及的范围。而且,张骞和甘英的远征活动都是奉朝廷之命,是国家的外交活动,而法显的西行则纯粹是一位佛教信徒个人的 “天路历程”。在法显之前,也有一些佛教信徒,为了寻求真经,一次又一次开展了西行求法的活动,但其影响都远远在法显之下。他将自己的 “天路历程” 写成了《佛国记》,记述了所经各国的宗教、历史等情况,是我国现存有关海外交通的最早记录。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字可考的横渡印度洋的第一人,据说,他在印度洋上曾遇大风暴,“大海弥漫无边,不辨东西”,海船随风漂流,近半月才漂流到一座孤岛。法显的西行,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了舍身求法的典范,两百年后,唐朝的玄奘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再次前往印度取经,创造了令人感叹的奇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