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泥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泥塑分类:【传统文化】 是一种以胶泥为原料,经手工塑造或模制的儿童玩具及摆设。勾线、着色后即为“彩塑”。题材较为广泛,多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飞禽走兽为主。造型夸张,外观注重写意传神,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北京泥塑、山东高密县聂家庄泥塑、广东吴川县梅?泥塑均很有名。前者以“兔儿爷”享誉,中者以“叫虎”驰名,后者以戏剧人物蜚声国内外。详见“凤翔彩塑”条。 泥塑工艺,是以泥巴作为主要原料,辅以竹签、木料、铁丝、羽毛、皮革等制作的工艺品,它在泥胎雏形的塑造基础上,通过彩笔描绘着色,因此又叫彩塑。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民间寺庙中的神、佛、仙、鬼多为大型泥塑,民间玩具也有相当数量的泥塑制品,一般比较小巧。作为观赏品的泥塑,清代以来声名远播的是天津“泥人张”和惠山泥人。泥人张彩塑,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形神兼备。张姓彩塑世家的历代传人,分别为张万金、张明山、张玉亭、张景祜、张铭、张钺、张?等。惠山泥人,产于江苏无锡惠山地区,以制作“阿福”最有特色,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远销南洋一带。 河北民间泥塑的代表作是玉田泥塑和白沟泥人,另外还有庙宇泥塑等。玉田泥塑是一种民间玩具,产于唐山市玉田县西高桥、戴家屯一带。这里的男女老少多是质朴、勤奋、聪慧的民间泥塑能手。从玉田泥人的坯模造型与秦汉时期的陶佣相似来看,它的历史已相当久远。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是玉田泥人繁荣和兴旺时期,各种泥塑制品齐全、花样繁多,有儿童玩具、戏曲人物、飞禽走兽、草虫小品等四大类别。儿童玩具的代表作品是“不倒翁”、“泥娃娃”、“泥公鸡”等,乡土风味儿很浓。有的泥玩具下部安装苇哨,孩子们吹起来别有风趣。戏曲人物不但有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人物造型,而且还创作了《西游记》、《白蛇传》和其他古典小说与传统戏曲的人物造型,活灵活现,妙趣横生。飞禽走兽中,有孔雀、丹凤、雄狮、猛虎、小熊猫、花狗等。草虫小品有蝈蝈、跳蛙、鸣蝉、乌龟等,多达二三百种。采用品色加胶,表面漂亮而有光泽,既美观大方,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型民间美术品。 狮子(玉田泥塑)(郭富贵供) 白沟泥人产于高碑店市(原新城县)白沟、北刘、辘轳把、来运等村庄,有许多农民以生产泥玩具为主要职业,世代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白沟泥人先用模子抠成中间空的素坯,然后涂一层白粉底,再用红、绿、黑、蓝、黄等着色。泥人底部装有一个苇哨,轻轻一吹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泥人造型质朴粗犷,色彩浓艳鲜明,每逢清明节、端午节或庙会,出售泥人泥玩具的摊位,都被孩子们和家长围得水泄不通。 河北民间泥塑艺术还用于庙宇塑像。旧时,河北各地多有佛教寺院庵堂、道教宫观及供奉各种民间神灵的庙宇。其中供奉的各种神像都出自民间泥塑艺人之手。 泥塑(康卫生塑) 隆德县是宁夏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尤以汉族民间艺术为代表。由于历史上长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文化底蕴古朴浑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不仅以刺绣、剪纸和家喻户晓的农民画闻名周边,而且以温堡乡杨氏家族泥塑更具特色。杨氏泥塑大约兴起于宋代绍兴年间,已有数百年历史,然经久不衰,自成体系。自清道光年间第一代传人杨魁山倾力完成甘肃平凉城隍庙大型泥塑,得到当时的平凉府台亲笔题匾“平凉第一画匠”之日起,杨氏泥塑已历经六代春秋,历时160余年。第二代传人杨廷府于民国年间将家族技艺传与第三代传人―――杨维福,后杨维福因生活所迫辗转流浪新疆达11年之久,其间四处拜师学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极大地丰富了家传技艺。第四代传人杨栖鹤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和吸收民间艺术精华,初步形成了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等为一体的“杨氏家族艺术”风格,技艺日趋精湛,具有独特的民俗性和地方性。现第五代传人为其子杨佳年,第六代传人以其孙杨贤雄、杨贤龙为代表。 杨氏泥塑多取材于古典名著、民间传奇、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具有明显的“寓教于艺”倾向,造型古朴,风格写实,内容丰富。雕刻作品则刻意求工,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杨栖鹤老人于20世纪40年代雕刻的“木香炉”和“花瓶”两件作品是其中难得的珍品,曾荣获“九五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大赛”二等奖,并在国内外展出。1995年,杨氏家族应邀为宁夏文化厅复仿了数十件西夏文物,1998、1999年,杨栖鹤老人连续被评为隆德县十大文化名人。由其子杨佳年主创的泥塑作品《马社火》被宁夏群众艺术馆收藏;泥塑《武松打虎》、《十二生肖》部分入选《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彩塑《十二生肖神》、《天地水三官》被中国美术馆李寸松先生个人收藏;另有部分作品被香港、日本友人收藏,其成就已被《中国专家人才库》收录。2000、2002年,固原地区文联、宁夏文联、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先后举办了“杨氏家族泥塑艺术展”。 主要用于寺庙建筑的装饰及佛像、古典园林等处。奉贤县的廖关海,祖传泥瓦匠,擅长泥塑。奉贤县孔庙重修时,其创作的泥塑“刘、关、张桃园结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为万佛阁所塑的各种佛像,千姿百态,别开生面。至中晚年,他的泥塑技艺更是炉火纯青,杭州灵隐寺、苏州拙政园等名刹古园修葺泥塑时,亦慕名前来聘请他前往指点。其所砌各种花墙,造型奇特,花纹清晰,人称“奉城第一刀”。 江海乡的徐志才,12岁习泥工,潜心画龙绘花。艺成后当地修建祠堂、庙宇以及有钱人家常邀请他前往塑绘,曾为松江某药号浮塑“和合二仙”,为南桥裘天宝银楼浮塑“福禄寿三星图”等。 江苏民间泥塑,以苏州虎丘的捏像和无锡“惠山泥人”为佳,闻名于世。惠山泥人亦称“惠山彩塑”,起源于无锡惠山四周的农民,他们常在农闲时取当地特有的黏土,手捏出泥人、动物等各种玩具至市上出售,此行创始于明,发展于清。品种有粗细两大门类:前者系坯制,以儿童耍货为主,如“大阿福”、“老寿星”,还有是与生产民俗相关的“蚕花猫”、“泥春牛”等;后者为手捏,因不用模具,且取材于戏曲人物,故又名“手捏戏”,彩塑结合,很为精美。其代表作为无锡“大阿福”,塑造得笑容可掬、憨厚可爱,怀中还抱着一只古老传说中的麒麟,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望生活美满幸福、希冀下代儿童活泼健康以及追求吉祥如意的民俗心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散的泥塑艺人组成了惠山泥人工厂,还专门成立了“泥人艺术研究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惠山泥人除保持了传统作品的风格特色而外,又创作出不少有时代气息的新品。苏州虎丘的捏相(塑真),亦为泥塑的一种,在清代十分盛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加以描写。捏相时,民间艺人先打量对方的相貌特征,取一泥团边在袖中捏制,边与对方谈笑,只需几分钟便可将人相捏成,惟妙惟肖,颇有生气,形态逼真。此项泥塑艺术到晚清时由衰退而逐渐失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