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阳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洛阳桥分类:【文化精萃】 亦名万安桥。在福建省泉州东北洛阳江上,桥以江名。中国古代著名石桥。建于1053-1059年 (宋皇佑五年至宋喜佑四年)。现桥长834米、宽7米。以“筏型基础”造桥墩,繁殖牡蛎胶固石块,是桥梁建筑上重要创新。原桥上碑、塔、亭、石狮等大多荡然无存,现仅留石塔、石亭各一。建国后加铺路面,通汽车。 ①亦名万安桥。古代著名梁式石桥。建于宋皇钓五年(1053),嘉钓四年(1057)竣工。全长360丈,宽1丈5尺,47眼桥孔。位于福建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处,江海交汇,风急浪高。建桥时,在江底沿桥位纵轴线抛掷数万立方大石,筑成长1里、宽20多米石堤,提升江底标高3米多,再于石堤上筑桥墩,以解决桥梁基础稳固问题,开现代桥梁工程“筏形基础”先河,为桥梁史上一大创新。又发明种蛎固基法,于桥基、桥墩种殖海生动物牡蛎,利用其石灰质贝壳附着在石块间繁殖生长的特性,使桥基与桥墩的石块因此联结为一个坚固整体,相当于现代速凝水泥的作用。桥面以300余块重达20―30吨的大石梁架设,可能系利用潮汐涨落架设而成,此浮运架梁法至今仍广泛运用。洛阳桥距今900余年,历经上百次地震、海啸、台风的侵袭,仍基本保持原有的规模。洛阳桥的建造,揭开了中国桥梁史新的一页。②又指洛阳市天津桥。唐李益《上洛桥》诗:“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又名万安桥,在福建泉州东郊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据方志载,旧为万安渡,有浮桥,宋皇钓五年至嘉钓四年(公元1053―1059年)郡守蔡襄改建为石桥,并撰《万安桥记》一文立碑于上。此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原长360余丈,宽1.5丈,左右扶栏,七亭九塔点缀其间,甚为雄壮。1932年添架钢筋水泥桥面,改为公路桥,成为交通要道。现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船形桥墩46座,存有中亭碑刻、蔡襄祠、《万安桥记》碑刻、昭惠庙、真身庵等。 “洛阳潮声”为泉州十景之一。 又名万安桥。宋代建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20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旧为万安渡,北宋庆历初(1041)李宠?石作浮桥。皇钓五年(1053)僧义波、宗善及郡人王?、卢锡倡为石桥,会蔡襄守郡,至嘉钓四年(1059),主持完工,历时6年8个月。全桥长360余丈,广1.5丈,酾水47道。桥以筏形基础筑墩46座,以散置蛎房胶固桥基,并采用浮运法架设桥梁,此均为桥梁建筑史上独创。绍兴八年(1138)飓风曾坏桥,由郡守赵思诚修复。后明宣德、万历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曾修葺。桥上原有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和9座石塔等建筑,现已废毁。桥南蔡襄祠内有襄所书《万安桥记》,为宋代名碑。此桥为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其虽历百次地震、海啸和台风的侵袭,至今仍雄跨于洛阳江上。全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泉州东北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处。因此处为万安渡口,所以又称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祜五年(1053年),由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时六年零八个月,为我国古代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传说当年蔡襄苦于洛阳江深,桥基难造,便写信求助海神,衙吏夏得海领命送信,酒醉后卧于海滩上,醒后得海神回信,内中只有一“醋”字。蔡襄悟出海神暗示为二十一日酉时动工,果然,其时潮退,桥基建成。洛阳桥采用“筏型基础”建造桥墩,种植牡砺巩固桥基。桥南有“蔡忠惠公祠”,系北宋时为纪念蔡襄而建。桥北有“昭惠祠”,祠中奉祀从九日山请来的护桥海神。“真身庵”是纪念为造桥而献身的义波和尚,他于桥建成后在此坐化,真身被塑成佛像。庵中还保存一口当年挖掘的水井。洛阳桥历代均有修葺,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4年)增高三尺。1932年,又添加钢筋水泥桥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万安桥。因位于洛阳江入海处,故桥以江名。始建于北宋皇钓五年(1053),嘉钓四年(1059)竣工。由知州蔡襄倡建。原长约1200米,宽约5米,有四十六座桥墩、五百扶栏、二十八石狮、七石亭,九石塔。后历经重修,明宣德、万历年间两次大修。今桥长834米,宽7米,存船形桥墩三十一座、石塔三、亭一。桥的中亭附近有历代碑刻和“万古安澜”等宋代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这里江海交汇,水深浪高,建桥十分艰巨。以“筏型基础”造桥墩,以种植牡蛎固桥基,在世界造桥史上首开一页。民间有不少关于造桥的美丽传说,京剧《洛阳桥》即据传说“移檄海神”编演的。历代诗人赞美其英姿和造福于民。宋诗人刘子?吟咏道:“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渡瑶琼。”(《万安桥诗》)明诗人徐颂扬说:“行人幸不为鱼鳖,细看丰碑利涉功。”(《咏万安桥》)南桥头有蔡襄祠。桥附近水面为候鸟过冬栖息地,有20多种上万羽,于此可观鸟飞、听鸟鸣。 亦名万安桥,是一座石梁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北20里,跨洛阳江。《名胜志》记:万安桥“旧名万安渡。宋庆历元年群人李宠始?石作浮桥。皇钓五年(1053)郡守蔡襄建石桥,长360余丈,广一丈五尺,左右翼以扶栏,为南北中三亭。桥下种蛎固其基。”“旧称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洛阳桥是闻名中外的巨大石桥之一。现存蔡襄祠内的修桥碑文,传说是蔡襄亲笔。人们附会出不少传说,如修桥时海潮涨落不定,无法做桥基。于是蔡襄给海神写了一篇檄文,问人们:“谁能下海去送文?”吏役中名叫夏德海的人认为点名叫他,只好从命,但不知如何送,于是喝醉睡倒在海边,潮落人醒,手里的文书已换了封。呈给蔡襄看,只有一字“醋”。蔡马上悟到:“莫非海神让我二十一日酉时动工?”到那一天,潮水退落八日,桥墩安全做好。实际据碑文载,桥始建至完工,共用六年八个月。此桥是当年福州到厦门之间的重要通道。自修建至今历时900余年,几经刀兵水火地震,先后修理与重建16次。桥上文物极多,除蔡祠,明建蔡氏石像一尊,明清碑8座外,还有:中洲上的中亭,亭内有修桥碑石12座;“西川甘雨”亭一座,亭内设“天下第一桥”横额;桥上扶栏之外,还有石塔5座;桥头有披甲仗剑石雕武士像四尊;桥北为昭惠庙,真身庵,是为纪念造桥僧人义波而建;各处散布修桥碑记26座。是个典型的由桥而起的文物建筑群。洛阳桥气势雄伟,清凌登名诗曰:“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乘。西有滚滚万壑流之倾注,东有 灏澎湃潮汐之奔驰,石梁亘其上,震啮永不移,千秋万岁功利溥,直与天壤无休期。巍然巨石中流峙,雄镇江南数千里。遥望扶桑海日升,山头松柏常青青……天空云?沧海滴,东风吹云海水裂,守宙神物能有几,如此大观称奇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