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洪深分类:【文化精萃】 剧作家,我国话剧、电影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字伯骏,号浅哉。江苏常州人。从小喜爱戏剧,学生时代即参加戏剧演出活动。1915年开始创作剧本,写出了第一个有对白的剧本《卖梨人》,并创作了话剧《贫民惨剧》。此后长期从事话剧活动,成为我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1916年夏,赴美留学。1919年用英文创作了话剧《牛郎织女》、《虹》,并组织同学进行巡回演出。还曾组织话剧《花木兰》的演出。1922年回国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北师大等大学任教多年。此期间,兼从事戏剧、电影的编导工作。1922年创作了成名剧《赵阎王》。1923年加入“上海戏剧协会”,并与欧阳予倩等主持该会工作。1924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导,并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先后编导了《少奶奶的扇子》、《早生贵子》、《冯大少爷》、《爱情与黄金》等电影及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0年3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英文秘书,从事进步文艺运动。同年8月与田汉、郑君里等发起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翌年改为左翼剧作者联盟)。此后几年间,先后写出了反映江南农村生活的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歌颂了江南农民同封建势力的斗争,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意义。抗日战争时期,他辞去大学教授职务,组织救亡演剧队,宣传抗日。先后写出了《飞将军》、《包得行》、《女人女人》、《鸡鸣早看天》等剧本。1941年后,在重庆昆明等地导演了《法西斯细菌》、《祖国在召唤》等剧。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戏专等校任教。曾导演《丽人行》等剧。并积极参加上海学生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组织复旦大学教授罢教。建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文化部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副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从事戏剧活动和领导工作。出版有《洪深文集》、《洪深选集》。 现代剧作家。字浅哉,江苏武进人。自幼爱好文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并开始业余戏剧活动。1915年写了第一个剧本《卖梨人》。1916年创作话剧《贫民惨剧》并参加演出。同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戏剧和电影的编导工作。20年代曾参加“戏剧协社”,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的编导,创办中华电影学校。同时,创作了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成名剧作《赵阎王》和电影剧本《申屠氏》、《冯大少爷》、《劫后桃花》等,并改译和导演了一些外国戏剧。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相继创作了“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抗战前夕,从事国防戏剧活动,与夏衍等人创办《光明》半月刊。抗战爆发后,组织“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其间写了《飞将军》等反映战时军队生活的剧本。1941年“皖南事变”后,先后在桂林、重庆、昆明等地,导演了《法西斯细菌》等剧。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并编辑《戏剧与电影》周刊,导演了《丽人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等职。主要著作收在《洪深文集》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