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测圆海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测圆海镜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数学经典著作。元李治著。共十二卷。成书于1248年。古称建立方程的过程为“造术”,解方程的过程为“开方”,该书重点在于造术,其方法称为“天元术”。该书给出的天元开方式简明准确,是一种符号数学,为对古代传统的数字数学的本质上的突破。“天元术”及稍后的“四元术”构成了我国独特风格的代数学或方程论,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直到16世纪后半叶才出现了以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方程)。该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天元术的著作,是了解13世纪中叶我国数学概况的珍贵史料。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该书竟濒于失传,虽有明顾应祥《测圆海镜十术》十卷(1550),但由于作者对天元术无知,只给出了开方细草,而将有关天元术之精华部分删除。直到18世纪西方数学传入后,清代数学家才认识到该书之重要。阮元称之为“中土数学之宝书”,李善兰赞之曰“中华算书实无有胜此者”,并撰有《测圆海镜解》。现有清《知不足斋丛书》刻本(1798)流传。 数学著作。现存最古系统论述天元术著作。金、元时李冶著。成书于1248年。12卷,170问。所论之题均为已知直角三角形中各线段而求内切圆、旁切圆直径问题。卷1列“圆城图式”(如图)为15个相似勾股形及各种容圆问题,与170问皆有关。于“图式”、“名号”后,列出图中各线段间各线段和、差、积之间相互关系,分7类692条,每条为一几何定理。经证明,讹误仅8条。在现存古代数学著作中,此书最早叙述了“天元术”――中国古代列方程的方法。 (圆城图式) 古算书名。十二卷,元李冶(公元1192~1279年)撰(公元1248年)。李冶,原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省)人,金元著名数学家、历史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即以诗文名重中原。金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中词赋科进士,旋权钧州知事。1232年蒙古军破城,遂微服北渡,隐居于今山西省北部忻、一带,在极其困若的条件下,以研究数学等学问为乐十几年,1248年完成《测圆海镜》。1251年回到元氏县封龙山,主持封龙书院。元主忽必烈闻其名,两次召见他,他陈述了治国、用人的精明见解,被授以翰林学士,同修国史。李冶羞于作御用文人,以老病为辞归山。1259年完成《益古演段》三卷。李冶反对数学的不可知论,认为“谓数为难求,斯可;谓数为不可穷,斯不可”。他反对社会上轻视数学的偏见,表示不计别人悯笑,坚持研究数学。所著文史著作亦甚多,现仅存《敬斋古今?》,并附《泛说》的少数引文。《测圆海镜》以圆与15个勾股形的关系为基础展开。勾股容圆问题最先见于《九章算术》勾股章,到宋金时代,发展成为洞渊九容,即九个容圆公式。李冶以此为基础演绎成170问,取天临海镜之义,遂成《测圆海镜》。全部问题的问、答皆相同,只是题设各异。天元术即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主要方法。《测圆海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全面使用天元术的著作,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天元式即今之多项式,书中列方程的过程含有天元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此书卷一首先给出圆城图式,以天、地、乾、坤、日、月、山、川、东、南、西、北等汉字表示点,是个创举。“总率名号”给出了各线段的名称,“识别杂记”则提出了692条命题,除个别的外,都是正确的,相当于定理,表明了李冶时代人们丰富的几何知识,也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后面170个问题,都要用到这些知识。《测圆海镜》在李冶去世后不久即刊刻,此版今已不传。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元抄本。明数学落后,顾应祥研究《测圆海镜》,买椟还珠,对天元术不理解,将其全部删除,贻千古不知而作之讥。清修《四库全书》,以李潢家藏本略加校勘收入。1797年,李锐据《四库全书》本和元抄本重新校勘,鲍廷博刻入《知不足斋丛书》,以后诸本,均据此刊刻,成为最通行的版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