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涪陵石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涪陵石鱼

分类:【传统文化】

长江上游水文石刻。址在今重庆市涪陵区(原涪陵市)主城区以北长江中。该处江水中有一道与江流平行,自西向东延伸的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5米的青色砂质岩石梁,名白鹤梁。江水特枯时,梁现出水面,其顶海拔高度为138米。梁中段靠下端的岩层斜面上,现存唐代广德元年(764)直至20世纪初年约1200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的题刻文字,合计163则。文人题刻以宋代最多,元、明、清次之,其中包括黄庭坚、朱昂、吴革、晁公武、王士祯等历代名流,篆、隶、楷、草诸体毕备。另有18尾石刻鱼图(1993年枯水时现出,多于既往所现的14尾),分别为线雕、浮雕、立体雕,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其中线雕双鲤始刻于唐代,重镌于清代,一鱼口含芝草,一鱼口嘬莲花,各有36鳞,体长均在1米左右。双鲤鱼眼的高中线,大体相当于当地现代水位的零点。配以各鱼历代题刻所记“水去鱼下×尺”,便能以之为基准水标,推算出既往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状况。清人肖星拱《重镌双鱼记》写道:“涪江石鱼镌于波底,现则年丰,数千百年来传为盛事。”足见其价值。石鱼以水名,称“涪江石鱼”;以地名,则称“涪陵石鱼”。三峡工程完成后,将长存水下。

刻于今四川涪陵城北长江南岸河床中白鹤梁上的鱼形水位标志。白鹤梁岩石斜面上的浮雕或线刻之鱼形图案,通常没于水中,唯枯水时可见,是现存最为著名的长江枯水位题刻群。据宋晁公武《丰年石题记》记载,中国最早的枯水题刻可上溯到汉光武帝时。石鱼标志当始于唐广德元年(763)之前。石梁上现存有163段石刻题记,大小鱼形图案14处,记载了自唐广德二年(764)以后1200多年的72个石鱼水标以下的枯水水位年份,其中以宋代最多,元、明、清次之。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涪州知州肖星拱曾重刻头尾相接二石鱼。涪陵石鱼不仅对当时发展农业生产和航运交通起了一定作用,而且是今天研究长江流域水文变化的宝贵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