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淮南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淮南子分类:【文化精萃】 杂家论文集。亦称《淮南鸿烈》。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苏非、李尚、伍被等编撰。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现只存内21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儒家、法家、阴阳五行之说,并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宇宙观上,主张“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指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天地万物都是由混沌未分的元气构成的。在历史观上主张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技术是不断更新的,法制、礼乐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反对儒家法先王的主张,但认为仁义道德是万古不变的。书中发展了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其中的宗教和唯心主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此外,书中还保留了十分丰富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塞翁失马”等,为研究原始社会的生活、思维、审美、艺术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注》,今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也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集体撰写。《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本书从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关于“道”、“气”的学说。书中还包含不少自然科学史材料。在阐明哲理时,它常引用一些神话传说,因此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的资料。较著名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等。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 道家哲学名著。因其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故名。《淮南子》 与 《吕氏春秋》一样,不是个人论著,而是集体编撰的著作。据 《汉书?淮南王传》,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 “《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注: “《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本 《淮南子》 就是《内书》 二十一篇。这部书称为《淮南鸿烈》,“鸿” 为大,“烈”为明,意为此书包括广大而光明的道理。《淮南子》一书体系非常庞杂,大抵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儒法阴阳诸家,故《汉书?艺文志》 将其列在 “杂家”,而 “道藏” 又将其作为道家著作收入。《淮南子》 的哲学思想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其中谈到过许多哲学话题,如 “道”、“气”、“阴阳”、“太一”等,也谈到许多其它的问题,如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四时月令等,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网罗古今的大书。 《淮南子》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集门客编辑的一部哲学著作,又称《淮南鸿烈》。现存21篇。有汉代高诱注本及近代刘文典《淮南子集解》,另有清代冯翼辑《许慎淮南子注》1卷。书中提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道”,在《原道训》中它用“原流泉?”、“甚纤而微”等字眼,说明道的物质实体性。并认为阴阳二气化生万物:“阴阳者承天之和,形万物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将(形)类。”《淮南子》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论述了自然和社会中常与权、本与末、利与害、取与予、祸与福、为与败、备与致、刚与柔、奇与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说:“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事或为之,适足之败之;或备之,适足以致之。”“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人间训》)根据生活经验,揭示了积微成著的道理:“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缪称训》),“积爱成福,积怨成祸”(《人间训》)。一切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积小功可以大成:“故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积累不辍,可成邱阜。”(《说林训》)“先针而后缕,可以成惟;先缕而后针,不可以成衣。”(《说山训》)涉及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说山训》)。《淮南子》描述了社会发展的大致过程,形成了历史进化的观念,认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汜论训》)这种进步的历史观是弥足珍贵的。此外,《淮南子?要略》还综述了先秦孔子、墨子、管仲、晏婴、申不害、商鞅等名家思想源流,是一篇颇有价值的哲学史学史论文。总之,是书是汉初学者对汉以前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的综合。唐代刘知己称其“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史通?自叙》),近代梁启超则盛赞“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为两汉道家之渊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书名。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与其门客集体编著而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全书“持以道德,辅以仁义”,“兼儒墨,合名法”,儒道墨法,纷然杂陈,故称“杂”家,但“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主要思想是道家的宇宙观。《淮南子》因其杂,历来不为人所重,但书中确有不少精辟的创见,而从会通儒道这一点来讲,实在是开了魏晋玄学的先河。《淮南子》对文艺论述不多,但却常用文艺现象(其中涉及音乐尤多,《淮南子》的作者对音乐颇有研究)来说明道家思想,即用道家思想解释文艺,使文艺理论加强了思辨色彩。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发生过深刻的影响,而《淮南子》是首先把道家思想同文艺现象直接联系起来的,对推动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其关于文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崇尚自然无为,贬抑礼乐。《原道训》言:“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强调无为,反对礼乐,则为儒家的礼乐是衰世之物,“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者,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亦即社会衰败,道德沦丧,才需仁义礼乐来“救败”,但终“非通治之至也”。但是,尚无为,贬礼乐,又绝非对老庄观点的一味延承,《淮南子》认为无为决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合于规律的作为,“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巧诈)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如果礼乐合乎自然,那么也是合乎无为的,因此礼乐也是需要的,民有“好色”、“饮食”、“喜乐”,“悲哀”之性,所以“先王制法因民之好而为之节文者也”礼乐制度是因民之天性而建立了,道家的无为儒家的礼乐就这样统一起来了。同时《淮南子》还吸收墨家的观点,反对繁文缛节的礼和奢侈糜费的乐,又吸收法家“事异则备变”、“便不法古”的思想,提出“因时变而制礼乐”,体现了《淮南子》杂家的特点。其二,崇尚虚无,并用以说明其对于文艺的认识。“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原道训》),“至味不慊,至言不文,至乐不笑,至音不叫……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不聋不聪与神明通”(《说林训》)等等,可以看出这是对老庄虚无论的推衍。其三,强调文艺中情感的作用。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有所感而自然流露出来的感情现象,因而“强哭者虽痛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齐俗训》),音乐、舞蹈都是抒发人的感情的,“中有本主,以定清浊”,“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情为“本主”为“质”,足见《淮南子》对艺术中情感作用认识的深刻。《淮南子》强调情,但也不废文,《缪称训》说:“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以文灭情,则失情;以情灭文,则失文。”情要通过“文”的物质媒介才能传达,所以既然重“情”,也应该重“文”,这种看法较全面。其四,在形神问题上提出神贵于形的观点。“万乘之主卒,葬其骸于广野之中,祀其鬼神于明堂之上,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诠言训》)。将这观点用于文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说山训》)君形者,即神;文学艺术要传神,《淮南子》最早接触到了这个文艺创作中的重要问题。其五,关于美丑,《淮南子》也提出了重要观点。他接受老庄的美丑有相对性的思想,认为刻意求美,反而不美,应该听其自然,“不求美又不求丑”,进入“无美无丑”的“玄同”境界。《淮南子》承认美丑都有质的规定性,美丑有区别,纳于污泥之中,美玉自美;置于茵席之上,破罐自丑。但是,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毛嫱西施,天下美人,但若“使之衔腐鼠,蒙物皮,衣豹裘,带死蛇”,则布衣韦带之人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而如果“施芳泽正娥眉,设笄珥,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等”,则“虽王公大人有严志颉颃之行者,无不惮?痒心而悦其色矣”。《淮南子》对于美和丑的观点是辩证的,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综上,《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儒家的观点,同时对道家思想作了修正和发挥,肯定了艺术美和艺术,对后世文学理论有重要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