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代前期中原的天主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清代前期中原的天主教分类:【地域文化】 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多擅长天文、地理、历法、算数、测绘、农田水利以及制器、铸炮、军事守御等实用科学。清王朝本不喜外来宗教的传播,但颇重视西方科技,故对传教士亦颇优容。自顺治元年(1644年)到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193年中,一直由西方人担任钦天监的要职。顺治亲撰《御制天主教堂碑》,康熙有《御制天主教堂传》,皆有褒无贬。 康熙初年,佟国印任河南巡抚,其兄佟国器就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支持在江苏传教的恩理格来到河南省会开封。康熙三年(1664年),许缵曾为河南按察使,他的母亲是徐光启的孙女,自幼入天主教,教名甘弟达,为当时声名赫赫的天主教世家。他积极赞助恩理格修复毁于洪水的天主教堂,在中原展开传教活动。不久,在朱仙镇、鹿邑县、南阳的靳岗、林县的田家集等地,设立了天主教的分教堂。这时天主教在河南已深入到各县城镇及穷乡僻壤之处。 天主教除信唯一的基督外,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利玛窦一派人士,开明通达,深通中国文化精义,认为中国尊孔敬祖的传统与原始的偶像崇拜有着本质的不同,可以兼容并蓄。葡萄牙人控制的耶苏会,同意这种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方针。西班牙的教会却认为这是不能容忍的异端邪法,上诉于罗马教皇,就这一问题争论了几十年。罗马教廷在1704年派遣绎罗来华查办。康熙声明:祀孔祭祖系中国礼仪习俗,不含宗教意义。但教皇偏听不学无术使者们的一面之辞,竟粗暴地责令中国教徒不得尊孔敬祖,强迫教民服从他的指示。这严重地违反了中国传统的习惯和心理,也直接破坏了清王朝以伦理纲常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康熙勃然大怒,宣称:如果天主教不尊孔祭祖,即是异端邪说,也是中国的大敌,则严禁在中国境内活动。双方各不让步。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政府驱逐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教皇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也发布《禁约》通谕,重申前禁,违者严惩不贷。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朝廷遂下令禁教,只许任职钦天监或宫中的外国技艺人员,如高慎思、郎世宁等在京居住,但不准到内地活动,更不准传教,其他教士则加以拘捕幽禁及驱逐出境。 自1719年清廷禁教,至1840年鸦片战争,在这120年左右的时间内,河南境内已无外籍神职人员进行传教活动。河南原有的教徒集中地,如鹿邑县的冯桥、君武庄,南阳县的靳岗,林县的田家集等处,还半公开地保存了教堂,进行了一些宗教仪式。教徒之间,互相通婚,世代相传不断。其他地区的教徒,因居处零散,势孤力弱,多已放弃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在这段禁教的时间内,鹿邑县冯桥等处,有些教徒曾潜往北京,寻找外籍神职人员,企图进行宗教联系,但当时朝廷禁令甚严,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罗马教皇解散了耶苏会,由法国遣使会接管。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该会派遗法籍教士刘方偷越国境,从广西到湖北谷城,进入河南南阳的靳岗,重理教务,秘密进行传教,一直隐蔽了十七八年之久。直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竹园中被官方捕获,押解到开封,以传习邪教的罪名,判绞刑处决。道光十五年(1835年),遣使会又派法籍教士董文学,从澳门偷渡入境,潜入河南靳岗,继续从事秘密传教,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捕于谷城,也是以绞刑处死。 罗马教廷对这两位在河南的殉教者,极力表彰,赠封为“真福品”级的荣誉称号。后来,开封理事厅街的河南天主教区总教堂正面,在长形大窗上,用五彩玻璃镶嵌了他们的全身像,高达五米,与耶苏的十二圣徒并列,予以崇高的宗教地位。 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河南教区再度成立以前,河南的天主教徒,共约2000人左右,他们主要集中在鹿邑县的冯桥、南阳县的靳岗和林县的田家集等三个地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