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净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清净寺

分类:【文化精萃】

在福建省泉洲市涂门街。据寺内阿拉伯文碑记载,寺始建于回历400年,即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309年(元至大二年) 耶路撒冷人阿哈玛重修。又据汉文石碑载,1350年(元至正十年)、1609年 (明万历三十七年) 均曾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和明善堂。门高20米,花岗石砌筑,园形穹顶,巍巍壮观。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上有石刻《古兰经》经句,保存完好。寺内还有明成祖永乐五年 (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石刻一方。清净寺是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原名圣友寺。在今福建泉州市涂门街。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至大二年(1309),耶路撒冷人阿哈玛出资重修。元至正十年(1350)、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2次修葺,形制一仍初貌。现存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明善堂等。寺门南向临街,高20米,宽4.5米,外、中、内门3重皆呈穹顶尖拱状,由青白花岗岩砌成,传为仿叙利亚大马士革礼拜寺门建。其屋顶作平台,3面围筑“回”形垛堞,伊斯兰教徒用以观月,定斋月起斋日期。门内东,有“祝圣亭”遗迹,壁上阴刻石碑两方,记叙重修寺况和宗教诸事甚详。奉天坛居寺门西侧,屋盖早圮,仅存石墙4围。西墙中部讲经坛向外凸出,南墙开长方形窗8,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古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经文。明善堂为两进中国式砖木结构建筑。寺内另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所颁《上谕》石刻1方。此寺为我国现存最早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是与阿拉伯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伊斯兰教寺院名。在福建泉州市涂门街。据寺内阿拉伯文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回历400年,即中国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是 当 时居留在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修建的。元至大二年 (1309) 耶路撒冷人阿哈玛重修。元至正十年 (1350)、明万历三十七年 (1609) 都曾重修过。寺原名圣友寺,又名麒麟寺,亦名艾苏哈卜大寺。南宋绍兴元年 (1131) 改称清净寺。寺占地2100平方米,规模恢宏。现存建筑有寺门、奉天坛、明善堂等。当年该寺是按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礼拜堂形式修建的,至今仍保留着创建时的风貌。寺门为穹顶尖拱门,青白花岗石砌成,高20米,宽4.5米,颇具中世纪阿拉伯清真寺风韵。门分外、中、内三重,逐层缩小,门顶平台为望月台。原建的望月楼已毁。望月台三面围筑回字形垛,有如城堞。奉天坛在寺内西侧,屋顶早塌,仅存回壁,东墙正中有尖拱形正门。西墙中部向外凸出一块是讲经坛,坛中有大、小壁龛及门窗。奉天坛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镶嵌有古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明善堂为近代改建,在奉天坛后边,中国式两进建筑,砖木结构,宽敞明亮,是教徒们礼拜的大殿。寺内还保存有宋元时期古阿拉伯文石刻数方,元、明、清历代重修寺院的碑记石刻,特别是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颁发的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上谕》,尤为珍贵。清净寺是我国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清净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 净 寺

宋代建筑。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据寺内现存古阿拉伯文石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此后,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寺平面布置受中国建筑影响较少。其中以大门最具特色,高约20米,宽约4.5米,以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而成,分外、中、内三重,皆为圆形穹顶尖拱门,第三重两旁又有拱两个。大门屋顶有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四周堞形砖垛,门上之塔已毁。此门为阿拉伯建筑式样,外观庄严宏伟。奉天坛现仅存四周石墙,坛内大小壁龛及南墙外壁均嵌有《古兰经》经文石刻。这些石刻与该寺一起已成为宋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实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泉州市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其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寺的形式,用青白花岗岩建造。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高20米,宽4.5米,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寺内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上谕》一方。清净寺为我国与阿拉伯各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往的重要史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涂门街。古称麒麟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俗称清真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至大二年(1309),耶路撒冷人艾哈默德重修。至正十年(1350),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均曾重修。主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形式,用青花岗岩、辉绿岩建成。寺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寺门、奉天坛残迹,以及建于明代的明善堂等。寺门面街朝南,高20米,宽4.5米,穹顶尖拱形,门里有大小99个尖拱,象征真主有99个美名。拱门西侧的奉天坛原为教徒举行礼拜的场所,今仅存四周石墙和几根残柱。寺门北墙和奉天坛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有阿拉伯文石刻。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的明善堂为中式砖木结构,供作礼拜。其北侧长廊,1983年辟为伊斯兰教文物陈列室。寺门内东侧原祝圣亭遗址上,1983年新建石亭,亭壁嵌有元吴鉴、明李光缙重修碑记。寺内有《上谕》石刻一方,系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为保护清真寺和伊斯兰教所颁刻。清真寺是中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发展海外交往的重要史迹。

回族寺院建筑。亦称“圣友寺”、“麒麟寺”。在福建泉州市涂门街。据寺内现存的古阿拉伯文石碑载,始建于回历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至元代至大二年(1309年)设拉子(今伊朗南海岸)人哈默德?本?穆罕默德?古德西重修和扩建。又据中文石碑,元明两代都曾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高20米,宽4.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稳重壮观。屋顶呈平台,三面围“回”字形垛子,状如城堞,构成望月台。奉天坛即礼拜堂,屋顶已塌,仅存四周石墙,南墙外壁及坛内各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寺内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的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上谕》一方。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麒麟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阿拉伯文碑名圣友寺。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福建泉州市涂门街。据寺内古阿拉伯文石碑云, 始建于回历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至三年(1009―1010),“取名圣友之寺”,元至大三年(1310)由设拉子鲁克伯哈只修缮。另据汉文石碑, 至正十年(1350)及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均曾重建。现存主要遗迹有大门、奉天坛(礼拜殿)、望月楼、祝圣亭等石结构建筑。门楼底部用白花岗岩石,上部用辉绿岩石混砌而成,门楣呈尖拱形, 为中世纪伊斯兰教流行的建筑形式。礼拜殿四壁皆花岗岩砌成, 浮雕阿拉伯文库法体, 壁龛浮雕《古兰经》文。近年在大殿不同地层曾掘出宋时瓷片、“熙宁通宝”(1068―1077)、瓷香炉及明、清两代铜钱多枚。寺内还有元、明以来中(文)阿(拉伯文)两种文字的碑记等文物,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地区间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自明以来,由于将元至正十年(1350)吴鉴《重修清净寺碑记》移入该寺,故将圣友寺一直误认为“清净寺”, 近年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定名为清净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