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渐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渐悟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禅宗教义之一,指对真理之逐渐觉悟,与“顿悟”相对。相传最早由东晋僧人僧肇提出。僧肇(384―414)认为众生虽具有“佛性”,但因受世俗杂念影响颇深,欲至涅?境界,须历长期修行,始得心明领悟。东晋慧观作《渐悟论》加以提倡。佛教禅宗在唐代分为南北宗,北宗主张渐悟说,其开创者神秀认为参悟佛理须逐渐地甚至累世地修行,才能达到“成佛”境界。其偈诗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参见“僧肇”。 佛教中与“顿悟”说相对的一种观点,认为参悟佛理,要经过长期的积学修行,心明累尽,方可达无我正觉的境界。中国佛教史上,“渐悟”是在与“顿悟”的斗争中发展的。南北朝时,竺道生倡顿悟说,慧观便著《渐悟论》以抗斥。禅宗分裂后,北宗的神秀也主张渐悟以对抗南宗慧能的顿悟。他曾作偈曰:“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将修行悟道,比成拭镜,要时时刻刻照料,方能保持清明。渐悟之学虽然认为众生都有佛性,但又认为因障碍甚多而须长年积修,甚至累世积修,使参道之人倍感成佛之难,因而对信众的吸引力远不及顿悟之学。 佛教名辞。与“顿悟”相对。在佛教宗教实践的修习中,指经过长期的修习才能达到佛教觉悟即佛的境地。传统佛教以“地”表示觉悟阶段,如“十地”认为这是一个相当长远的艰苦历程,每一地就是一个阶段,所以叫做“阶级”,而进到第十地的“解脱道”即是“佛果”。但还未涉及顿、渐对立和伴随而起的争论。佛教传入中国,由于对佛法的理解,尤其是社会条件所决定,遂使顿、渐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支道林较早倡“顿悟”之说,而僧肇则倡“渐悟”,说“寻化以阶道”。此后,佛教宗派形式,各有所偏,顿、渐之争日烈。尤其禅宗,有所谓“南顿北渐”的说法。实际上,即使南宗的顿悟说,也仍然是在“顿悟”之后,“不废渐修”的。北宗则只讲渐修,所以只能渐悟。顿、渐之争,从形式到内容,均属中国本土所有。这是当时现实社会关系在佛教理论中的反映。这种争论影响到宋明理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