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渔鼓道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渔鼓道情分类:【中国民俗】 渔鼓道情又称“渔鼓道筒子”,盛行于皖北。渊源与道教关系密切,由道士传道时吟唱的道歌演变而来。至清嘉庆年间,在安徽形成。以界首一带为中心,向外地扩展,东至太和、阜阳、蒙城,西至河南商丘、新蔡、郸城、太康等地。说唱时以白口为主,且句句押韵。韵中分平仄,仄为上韵,平为下韵,单一说唱下韵的谓“高音渔鼓”,单一说唱上韵的谓“低音渔鼓”。上韵唱法,讲究头腔(脑前、后音)共鸣的发声方法为主,以求达到高亢、清亮为佳;下韵唱法,讲究脑腔、丹田气运用,以求沉雄、浑厚为好。所用伴奏乐器,仅有渔鼓和筒板。渔鼓筒子长约1米,筒体缠线涂油漆,一端蒙上猪皮。简板以长条竹片为主,助敲鼓之节拍。唱时有敲一板一眼,有一板三眼,其他如“快七眼”,又谓之“蝴蝶穿花”;“五眼”,又谓之“老牛撞埂”;“慢三眼”,又谓之“凤闯三点头”。 以萧县一带地方为中心的渔鼓,也盛于清代。演唱艺人向来衣冠整洁,庄严肃穆;唱本世代口授,曲词文雅,字句不得任意改动,凡淫词滥调,皆拒之于外。所唱曲目,大多劝人戒恶从善,以历史故事为主。演唱形式早期皆单一,后发展为一人演唱,一人“垫段子”。再发展为两人对唱,但仍以单人演唱为多。开始皆应豪门贵族、官宦人家邀请,然后才逐渐走向民间。1930年后,萧县的渔鼓逐渐衰落,艺人多改行唱坠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