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渥巴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渥巴锡

分类:【文化精萃】

率领部族从伏尔加河重返故地的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首领。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新疆西北部,明末因受准噶尔部压迫和沙俄的威胁,西迁到额济勒河(今欧洲伏尔加河下游)下游地区,深受沙俄政府的奴役和压迫。1761年渥巴锡继立为汗,决定摆脱俄国羁绊。于是率部武装起义,离开伏尔加河地区东返。途中屡遭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他率战士英勇抗战,勇往直前,并亲自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创击前来拦截的哥萨克部队,取得奥琴峡谷之战大捷。他断然拒绝俄国总督特鲁本堡的劝诱,决不再回俄国,继续率部东进。经过八个月的跋涉,克服亘古少见的艰难险阻,行程万余里,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出发时有17万人,到达故土时只剩8万人。进入中国境内以后,立即致书伊犁将军伊勒图,表达长期以来向往祖国的心情。后又亲自到伊犁,献其祖所受明永乐八年(1410年)汉篆赖玉印一颗。清政府热情接纳了他,妥善安置,还颁发给他及继承人策琳纳木札勒银印“乌纳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哩克图汗之印”。乾隆帝封他为卓哩克图汗,意为勇敢的汗。其回归祖国的业绩被西方史学家、文学家誉为“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最为“轰动于世”、“激动人心”的伟大事业。

蒙古族,我国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率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17世纪30年代,厄鲁特蒙古族迁居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作为清朝的一个游牧部落存在。不久,沙皇俄国妄图把势力范围扩大到这些蒙古族居住地,加紧对他们进行政治、经济、宗教的控制,同时把大量沙俄居民移驻此地,并利用他们取得土尔扈特新汗的特权,屡征土尔扈特兵与邻国作战,充当炮灰。1770年11月,英雄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在渥巴锡的领导下,选择了回归祖国的道路。次年春发动武装起义,把33000多户近十七万人的队伍组成三路大军,向东进军。起义军粉碎了俄军的阻击,历尽千辛万苦,历时8个月,终于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5月26日)到达了伊黎河流域的查林河畔,与前来迎接的清军相遇。至此,民族英雄渥巴锡完成了领导土尔扈特部武装起义,东返故土的历史任务,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奇迹。

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首领。阿玉奇汗曾孙。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一月率领土尔扈特部三万三千余户,十六万九千多人,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起程归国。沿途经过多次战争,人员伤亡,长途拔涉,疾病饥饿,于翌年六月,约七、八万人回到伊犁。向清政府献明永乐八年汉篆敕封玉印等。清政府予以妥善安置,并在避署山庄万树园赐宴。被封为卓哩克图汗,领乌讷恩素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部。三十七年赐牧斋尔 (今新疆塔城东南),翌年迁牧珠勒都斯(喀喇沙尔城北)。

(1772―1775)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著名的阿玉奇汗的曾孙。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继其父敦罗布喇什之后任土尔扈特部汗。时土尔扈特部居伏尔加河流域,受俄国的欺凌压迫,处境极为艰难。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锡举行武装起义,毅然率领所部三万余户东返祖国,被清政府封为卓哩克汗(蒙语:英勇),管辖裕勒都斯旧土尔扈特南路四旗(见土尔扈特部东归条)。在组织东返的过程中,渥巴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并不畏强暴,大智大勇。在返国后积极安置部众,制定法度,维持地方安定。1775年因病逝世,年仅33岁,受到清政府隆重祭奠。

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1761年19岁时继承汗位。因不堪沙俄的奴役和控制,于1770年率部33000余户、169000多人,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启程东返,回归故土。沿途备受艰险,边走边战,于1771年6月到达伊犁,仅存7万余众。被清政府封为卓哩克图汗,其部众安置于伊犁附近,后又划定牧场,渥巴锡统领10旗,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北及西边游牧,称旧土尔扈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