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溜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溜索

分类:【传统文化】

山涧中的交通设施。流行于我国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系用经过胶合的藤条、竹蔑或钢索,架空于山涧激流之上,用以飞越天堑。有的溜索架设方法比较原始:枯水季节选择江面狭窄之处,双方先用弩箭连接细麻线射向对岸,细麻线一端联结藤索,箭到后,双方通过麻线将藤索拉过去,分别固定两岸大树或岩石上,即成溜索。溜索的使用分“平溜”和“陡溜”两种,前者藤与江面基本平行,后者藤索一端高一端低。过江时,不论平溜或陡溜,都需以皮带或粗麻绳兜绑臀部和颈臂部,通过“溜梆”将身体悬挂在溜索上。溜索不仅渡人,还可运送货物和牲畜。建国后,多数溜索已逐渐为安全方便的吊桥所取代。

一种传统的跨江渡河的交通工具。流行于怒、独龙、傈僳、藏、羌、彝等民族地区。过去多用竹篾、藤篾等绞扭而成的大索横架于山涧激流之上,用以飞越天堑。各民族的架设和使用方法大同小异。怒族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篾扭成手碗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即可。使用时,人们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过。溜板是槽形硬木,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的用以拴绳的长孔。使用时将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于腰间,然后以仰卧的姿势手握溜板,即可顺势滑下。一般又分平溜和陡溜两种,平溜只有一根索,两边基本平直,没有斜度,来往都可以溜,但这种方法比较吃力,因为索绳的中段会自然下垂,所以溜至中段以后还需借助四肢的力量,半攀半爬地向对岸滑行。陡溜需要一来一往两根溜索,一头高,一头低,有一定的倾斜度。这种方法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容易撞伤。溜索不仅可以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现在,随着各地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大都已被现代化的桥梁所替代,即使仍在使用的,危险易断的篾索也换成了坚固而且带有滑轮的铁索了。

我国云南西部山区的一种原始渡河工具。生活在滇西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族、怒族、独龙族、傈僳族常使用溜索。由于这里高山峡谷河流阻断交通,道路远而难行。于是人们用两条或一条藤编、竹蔑或钢丝索,横跨江面固定于河流两岸的树上或岩石上,并使溜索有一定的高低倾斜,用竹制、木制溜板或竹筒吊在绳索上,借助倾斜的重力溜向彼岸,可以用来渡人和运送物品。解放后,这里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变,大部分溜索被铁桥代替,仍在使用的溜索也换成了钢丝索。

亦称“溜筒”,是一种十分原始的渡河方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羌族、彝族、傈僳族地区仍很普遍。一般仅用一根碗口粗的大竹索,取倾斜之势,横跨于急流山涧两岸,系在石柱或树桩上,把一截长30多厘米的木筒劈成两半挖空,合在竹索之上,称为“溜壳”或“溜筒”。渡者以皮带或麻绳之一端束腰间,另一端束于溜壳之上;或在溜壳上系一竹编篼篮,人坐其中,便顺竹索溜滑渡河,故称“溜索”。在溜索上渡河十分惊险,渡者往往是胆战心惊。曾有诗叹曰:“上无一发可援手,下则百丈奔惊龙。身为云浮脚绵软,达岸回视人浮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