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溪州铜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溪州铜柱分类:【文化精萃】 原在湖南省永顺县野鸡坨下,酉水河岸,1971年迁至王村花果山上。五代时所铸。高4米,铸有2,000余字的《复溪州铜柱记》,为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一次战后罢兵盟约。铭文是研究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峨嵋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在四川省峨嵋县峨嵋山圣寿万年寺内。寺中央为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的铜铸像,公元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 铸,高7.3米,重62吨,造型高雅、清逸,反映出当时精湛的铸造工艺与艺术成就。此外,还有300余小型铜铁佛像,工艺也十分精良。 今在湖南省永顺县王村花果山上。1971年自下溪州(今永顺县会溪坪一带)迁此。柱高4米,中空,上方下圆,直径40厘米,重5000斤。柱上楷镌铭文2000余字,记载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溪州首领彭仕然率本州及锦州(今麻阳)、奖州(今芷江)土家族民万余人,与楚王马希范交战,双方罢兵盟约,签定溪州从属于楚,楚免征其赋,互不侵犯诸条款,是研究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史料。铜铸艺术珍品,价值非凡。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在永顺县野鸡坨下,酉水两岸。1971年因建凤滩水库而迁至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铜柱高4米,重2.5吨。铜柱中空,上部刻有2000余字的《复溪州铜柱记》,记载了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土司王彭仕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率师攻夺辰州、澧州,后兵败立约罢兵的史实。汉、土两家立铜柱为界,将誓词镌于其上,永世修好,这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位于王村花果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立在县东南酉水河畔的会溪坪野鸡坨下。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会溪坪为北宋下溪州故城。唐末至五代时期,湖南地区为楚王马殷父子所据,马氏委任土司彭?为溪州刺史,辖永顺、保靖、龙山等县。后马希范继马殷位,溪州由?子彭仕愁袭刺史。后晋天福四年(939),锦州、奖州、溪州少数民族万余人,反抗楚王统治,由彭士愁率领东出,取辰州、澧州。楚王马希范遣刘?等率步卒五千迎战,彭士愁败走,遣其子率诸部降。次年,楚王马希范“立铜柱以为表,命学士李皋铭之”。上镌盟约规定各守辖地,互不侵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铜柱重2500公斤,柱高4米,入地2米,上半呈八面形,下半呈圆形,直径39厘米,中间空心,内部以马氏时期所铸铁钱填实,下层熔锡灌注。柱上铭刻《复溪州铜柱记》,41行,2300余字。字为秀丽楷书,有颜体,也有柳体。文后附诗,有“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等句。历经千余年风雨霜雪,铜柱无剥蚀磨损,体现了五代铸铜技术的高超水平。1972年,因酉水河上建水电站,铜柱原址在淹没区,经国务院批准,将铜柱迁至永顺县王村花果山,并建八角攒尖顶保护亭。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野鸡坨下,酉水河岸。1971年因修建水库而迁至原址10公里外的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铜柱是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一次战后的罢兵盟约。柱高4米,重2500公斤,中空八面体,柱上铭刻(复溪州刺史铜柱记》,碑文楷书,2000多字。是研究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和溪州首领彭士愁所立的纪事铜柱。铸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后晋天福四年(939)秋,称雄湘西的溪州刺史彭士愁引兵万余攻楚,兵败,遣子纳印请降, 与楚王饮血立盟。楚王马希范仍以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铸铜柱,刻记其事。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入地六尺。原立于辰州府西北的溪州会溪坪(今湘西古丈县境)。曾被多次搬移。现在永顺县东南,1971年因建设凤滩水电站,柱址被淹,迁徙至王村宝塔山。后又迁至永顺县不二门。铜柱八棱稍圆, 外刻《复溪州铜柱记》以及另外五十多人的职衔姓名等。铜柱中空,相传内实巨钱,上有铜顶, 清中叶顶被盗,运至江心,舟覆顶没。据传其中铜钱被人以饴糖粘之俱尽。 溪州铜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