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满头春色照蚕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满头春色照蚕娘分类:【风俗文化】 杭嘉湖蚕乡的女子,人人爱在头上戴一朵纸扎的花(也有用茧子或绢做的),叫做蚕花。尤其是烧香时,非戴不可。作为一种信物,人们用蚕花象征蚕神蚕花娘娘,来表示她们对蚕神的虔诚信仰。 清代海盐诗人朱恒《武原竹枝词》云:“少年朝过便焚香,礼拜潮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原注:正月三日为小年朝,里俗以是日航海至普陀烧香。戴纸花,号蚕花。)更多的蚕农则到杭州烧香,每年清明前后,人群川流不息,俗称“西湖香市”,以祈求当年的田蚕丰收。 据清末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当时盛行一种重数十斤的大蜡烛,用木架子装托,两人抬扛,其余人敲锣打鼓,去天竺烧香,将大蜡烛在菩萨前稍稍点燃一下就吹熄,然后带回去在养蚕时节用来照明,据说可以保佑一年蚕事的顺利。这种蜡烛就叫做“蚕花蜡烛”。 在当地的庙会上,至今仍有“买蚕花”的风俗。有人设摊出售,逛庙会的人人都买,不但女的戴,男的也会插在帽檐上。旧时,和尚还会挨门挨户给蚕农“送蚕花”,也很受欢迎。 从前,杭嘉湖蚕乡普遍信仰蚕神蚕花娘娘,有一个神话,说她是马皮裹着一位少女化成的,又叫马头娘、马鸣王菩萨。在当地,凡是与蚕花娘娘有关的各种信仰风俗,往往都带有“蚕花”二字。有的地方甚至用一朵纸扎的蚕花来代替蚕神像,向蚕花顶礼膜拜。历史上,杭嘉湖蚕农对蚕花娘娘的祭祀极频繁。据《湖州府志》载:凡孵蚕蚁、蚕眠、出火、上山、回山、缫丝,几乎每道生产程序开始,都先要祭祀。至近代,趋向简化,一般每年祭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后,或是蚕蚁孵出的这一天,或是腊月十二“蚕花生日”,蚕农在家中设蚕花娘娘神位,将蚕蚁或蚕种纸供奉在神位前面,点燃起一种无气味的香,再供上三牲供品,叩头礼拜,嘴里说上几句祈求蚕神保佑的吉利话。这就是祭蚕神,许多地方叫做“请蚕花”。 另一次祭祀一般放在采茧或做完丝之后,蚕农们欣喜于这一年蚕丝生产的好收成,要把新茧或新丝供到蚕神的神位前,同时供三牲香烛,祭祀礼拜,再说上几句感谢蚕神的话。这就是谢蚕神,也叫做“谢蚕花”。 如今,对蚕神的信仰已逐渐淡化,祭祀蚕神的风俗也逐渐被淘汰或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但是蚕花作为蚕乡女子的一种服饰,却依然受到宠爱。时至今日,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依旧可以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见到成群结队的蚕娘。她们的头上依旧是赫然朵朵黄灿灿、红艳艳的蚕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