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漏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漏壶

分类:【传统文化】

又名挈壶、漏刻、刻漏、壶漏、更漏,古代重要计时仪器之一。利用壶中水(或沙、水银)流出量表示所经时间,多用百刻制。梁代《刻漏经》:“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黄帝)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至迟在东汉初年已出现二级漏壶,晋代有三级漏壶,唐制使用四级漏壶。宋景钓三年(1036)后,装置平水壶的莲花漏风行全国。刻箭约发明于商代,由于昼夜长度不同,夜间要体现五夜制等原因,一年中所使用刻箭不同,如春秋战国时代曾施用41根刻箭计量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昼夜时刻。计时方法有淹箭法、沉箭法、浮箭法等。我国古代漏壶制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史?天文志》中沈括《浮漏议》,全面研究漏壶制造及误差等问题。

古代的计时仪器,也叫“壶漏”、“铜漏”、“刻漏”、“漏刻”、“铜壶漏刻”或“铜壶滴漏”。据《周礼》、《史记》等记载,我国在周朝已有漏壶,春秋时期被普遍使用。我国最早的漏壶是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个小洞,壶中插一只标杆,叫做箭,它的上面刻有度数,箭下有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壶里的水逐渐地漏下去,箭上的度数陆续显现,以此来计时。这种漏壶也有箭漏之称。我国还曾使用过以滴水的重量来计时的称漏,最早制造于北魏时期,唐、宋时代盛行过。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它的记载最早见于元代,使用并不普遍。中国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还是箭漏。漏壶历代相传,但制法却随着时代变迁,日渐复杂。从目前出土的三只西汉漏壶看,它们属同一类型,都是铜制单只箭漏,它们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如果壶里的水逐渐减少,水流的速度也逐渐变慢,会直接影响计时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后来人们发明了补给壶,补充漏壶的水,使水流速度保持稳定。发明了补给壶后,水速还不够稳定,人们便自然地再增加补给壶,这就形成了后来的多级漏壶。补给壶可能始于西汉末,东汉初。东汉张衡已使用二级漏壶。晋代出现了三级漏壶,到唐代的吕才设计了四级漏壶。多级漏壶可以提高漏刻的稳定性,但漏壶总不能无限地增加。怎样使各级漏壶的水面保持恒定的高度,是漏壶发展史上的关键问题之一。北宋燕肃发明了一种方法,他用的是三级漏壶,即在中间一级壶的上方开一孔,使上面的过量水自动从这个分水孔溢出,使水位保持恒定。燕肃创造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了一套元延钓三年(公元1316年)的三级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类似的清代大型漏壶。我国使用钟表计时以后,废弃了漏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