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灞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灞桥分类:【传统文化】 汉代修造,是一座木桥,因建在灞河之上,故名。位于今西安市东北10公里,今灞河桥西北约5公里。陇海铁路在灞桥故址北边经过。它是长安城东部的天堑、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当时进入长安的必经之道。汉专门在此设亭,加强交通和治安管理。当时长安人送别东去之客,都要至灞桥折柳赠别。王莽时,灞桥发生火灾,数千人救火不灭,后重新修复,取名长存桥。 在西安市东约10公里的灞水之上。是一座历史悠久,富有诗意的古桥。灞河是长安八水之一,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欲彰霸业,故名霸水。后以水为名而加偏旁,遂演化为“灞”。桥居交通要冲,古时长安东去的人多在这里惜别,至今也是西安以东必经之地。送友至灞桥,折柳相赠,万古长安之一大风雅。《史记》载:“王翦伐荆,始皇自送至灞上。”“汉元年十月,沛公自灞上西入咸阳。”隋文帝开皇三年(582年),又在秦、汉桥南修了“南桥”,以后历代重修,保存至今。原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下有12孔,各孔跨度4-7米不等,桥柱408根。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唐时在桥上设有驿站。此处作为送别亲友之处,留下“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年年伤别,灞柳风雪”的诗句。当年灞桥多垂柳,阳春时节,杨花吐絮,如冬日雪花飞舞,故“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后来人们常说的灞桥,一般指隋唐建造的“南桥”。秦汉时灞桥为木桥,隋南桥为石砌筑,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花9个月时间,建成一座长近400米,宽约7米,计67孔的新桥,桥墩由6根石柱合成一体。1958年将此桥改为公路桥。近年又在灞桥上新建一座公路桥、两座铁路桥、一座便桥,如今,上下20里的河面上已有5座桥梁。自古至今,灞桥上下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更留下历代文人的佳言绝句。汉元帝在此为王昭君饯别,送上和蕃征途。唐时,日本仕唐的阿倍仲麻吕被批准回国,长安的众诗友与他在灞桥依依惜别。李白送友至灞桥写下《灞陵行送别》一诗,诗云:“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云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宋代词人柳永在《少年游》中写道:“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清初文人朱集义有诗道:“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位于陕西西安东北约20里,跨灞水。桥长134丈,宽3丈,67眼水洞。《水经注》:“灞水古名滋水,秦穆公更名,以显霸功。水上有桥,谓之灞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西安府》称:“汉灞桥在故长安城东二十里灞店,南北两桥,以通新丰道。西京送行者多至此折柳赠别,亦名消魂桥。唐代灞陵桥在京兆通化门东25里,隋代开皇三年造。”这里讲的灞桥始建于汉代地皇三年(22),后毁于水,王莽时重建,更名长存桥。据考证在王莽改建时由木梁桥改为石梁桥。宋时桥塌,元、明、清屡建屡毁。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建为木梁石轴柱桥,此桥经灞河一百五十多年来的洪水考验,至今坚固如初,而且可以任载重汽车奔驰而过。这的确是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成就。石轴柱木梁桥是西安地区性风格的交通建筑,除灞桥之外,还有跨?水的?桥和跨沣水的沣桥。以上三桥结构类似,只是石轴尺寸、数量和木梁的具体结构不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