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灵渠分类:【文化精萃】 原名秦凿渠,唐以后称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西。秦始皇为进一步经略岭南,命史禄开凿,以沟通湘水和漓江。分南北两渠,南渠长60里,注入漓江;北渠长8里,注入湘江。南渠占水量3/10,北渠占水量7/10,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唐、宋、清诸朝沿渠增筑斗门多处,顺次启闭,既便舟楫,又利灌溉。灵渠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自隋代开通南北运河后,广州船只可直抵北京,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其沿渠斗门是现代船闸的先导,是世界是最早的通航设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 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亦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唐代以后称灵渠、?渠、秦凿渠。建于湘江上游海洋河,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开凿。主要工程有南北二渠、分水“铧嘴”、起溢洪作用之大小“天平”,全长33公里。湘水通过“铧嘴”、“天平”分流人两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注入漓水,由此连接湘江、漓水,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灵渠采取迂回路线,增加渠道相对长度,从而降低河床比度,使水流平缓,便于行船,成为秦汉以后中原与岭南地区主要通道。历代疏浚改建,唐代始筑斗门18座于其上,宋、清亦有补建,使其既便舟楫、又利灌溉。总体布局与具体设计科学,在我国和世界航运史、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最早的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又称零渠、?渠,唐以后称灵渠,近代称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为统一岭南(今广东和广西等省),命一名为禄的监郡御史(史称史禄或监禄),征集民工数十万,开凿了一条长约60余里沟通漓江和湘江的人工运河,使船只通航直下五岭南粤。秦以后,中原地区和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秦代灵渠在水利技术上的成就,主要是发现并利用了兴安河谷地带引水便利的地理条件。灵渠建成后,经过历代增修改建,其工程设施主要有分水铧嘴、大小天平、南北渠道和船闸斗门四部分。分水铧嘴,形似犁铧,位于大小天平的前端,前锐后钝,用巨石叠砌而成,它将自南向北流的湘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之一以七分流量沿北渠又流入湘江,另一股以三分流量沿南渠流入漓江。大小天平呈“人”字形,与铧嘴相接,大天平长380米,小天平长120米,全用大石块砌成。其作用一是壅高水位;二是拦河蓄水;三是宣泄洪水入湘江故道,保证南北二渠的安全。南北二渠为连接湘漓二江的航道,南渠由分水塘至灵河口,长约60里,北渠自分水塘向北至洲子上村附近再入湘江,长约8里。斗门是在南北渠道跌水处专门设置的调整渠道水面比降与航深以利通航的设施。唐宝历元年(825)李勃首先在南北渠口各设斗门一座,咸通九年(868)鱼孟威改设18斗门,宋改为36斗门,清又改为32斗门。灵渠的斗门,即船进一陡,则闭一陡,顺次启闭,增高或降低水位,使船只能在湘漓二水位差很大的渠道中通航,实为近代船闸的先驱,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渠化通航技术。 秦时开凿的古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三十多公里。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或?渠,唐以后又称灵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开拓岭南。为了运输军粮,令监禄(史禄)督率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运河,以沟通湘、漓两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其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铧嘴是分水坝,在湘水支流海洋河中,状似犁铧,以石筑成,角端所指与河水流向相对,把河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北渠。大小天平是紧接铧嘴尾端用石筑成的拦河坝,高度略低于河水堤岸,大天平同北渠渠口相衔,小天平同南渠渠口相衔,组成人字型堤,使水坝的抗压力大大增加;天平的斜坡部分以松木打桩,用长条石直插砌填,称鱼鳞石;坝顶用巨石平铺,每块巨石之间凿斧状石穴,灌铁锭卡牢,以增加水坝的坚固性。大小天平的作用,既能在枯水季节拦截河水,提高水位,使全部河水入渠;也能在大水季节,让洪峰漫过天平坝顶,自动排泄多余的河水入故道,起到滚水的作用,使渠内基本保持安全流量。南渠注漓水,全长约30多公里,其中4.5公里为人工开凿,以下利用原有河道前进;北渠通湘水,约长4公里。南、北渠流量约为三比七,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汉以后,历年对灵渠皆有疏浚改建,并增添新的工程。如增设泄水天平以负担再次排洪,调剂渠道水量的任务。唐代则始创陡门,通过陡门的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水势平缓,以利行船。灵渠的开凿,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在桂林市北66公里的兴安县境内,又称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一统中国,进军南疆,命史禄征集军民劈山开渠,连接湘桂二江,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灵渠的开凿对统一全国,沟通南北交通和促进岭南地区开发,都起了重要作用。渠长33公里,由分水坝、铧嘴、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坝和陡门(船闸)组成。在湘江上游海洋河的河道中筑有一条人字形的分水坝,前方有一用巨石砌成的分水台,前端尖如犁铧,名铧嘴。它将河水分开,十分之七的水量经过北渠注入湘江,余者经南渠入漓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通常所说灵渠指南渠。铧嘴上建有小亭,内有“伏波遗迹”和“湘漓分派”两块石碑。沿南渠不远,有灵济庙。从南陡口到上水门一段,是当年开凿灵渠的艰巨工程之一的秦堤。堤畔有“飞来石”,周围是堤畔公园。兴安城东门外的灵渠上有一石桥横跨,称万里桥。灵渠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位于兴安县中部,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又名秦凿渠、零渠、?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唐以后称灵渠。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为进一步统一岭南,命史禄兴修。历时十年,至始皇三十三年始告竣工。后经东汉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多次维修,工程体系才得以完善,成为连接湘、漓,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渠道。全长34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分水坝)、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坝)、陡门(船闸)组成。铧嘴高约6米,长74米,宽23.4米,形似犁铧,在兴安城东分水塘(?潭)中劈湘水为二。其上有分水亭,为观赏风景佳处。大小天平为人字形,紧接铧嘴。大天平长380米,导水入灵渠北渠,至观音阁注入湘江;小天平长120米,导水入灵渠南渠,至溶江镇注入漓江。北渠占水量十分之七,南渠占十分之三,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大小天平既是分水坝,可拦水入渠;又是滚水坝,能自动泄洪入湘江故道。天平石坝以鱼鳞石直插砌坝,再以巨石平铺,砌口凿有斧状石穴,灌铁铆固。唐代李渤在水渠浅急曲狭处筑半圆形陡门船闸,提高水位,以利航行。现有唐建陡门18座,宋36座,清32座。灵渠陡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设施,也是现代船闸的先导。灵渠在秦汉时期为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要道,对发展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主要用于水利灌溉。灵渠水色缥碧,沿岸桃红柳绿,可以泛舟,可以游观。沿岸有飞来石、三将军墓、四贤祠、严关、秦城遗址等名胜古迹。 一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是沟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长33公里。为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令史禄开凿运渠,连通湘江和漓江,使粮船由中原进入岭南。灵渠建在湘江上游海洋河上,劈开太史庙山,用湘入漓。用石筑成分水建筑物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将海洋河水分为两支,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和漓水相通,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枯水期,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拦截全部河水入渠,保证航运所需水量;洪水时则成为溢流埝,将南、北渠不能容纳的水量泄回湘江故道。为利于航行,在渠中水浅流急处设置陡门,可随船舶前进而顺序启闭,调整水位,使船只逐级上行或下行通过渠道。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也是最早的越岭运河。秦、汉以后,中原地区和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渐消失,成为灌溉为主的河渠。灵渠的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都很科学,在中国和世界航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亦称湘桂运河、秦凿渠、兴安运河。壮族地区古代运河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派大兵进攻岭南百越地区。但因援兵与粮草不继,受西瓯军(今壮侗语族先民)夜袭,以致造成“伏尸流血数十万”的败仗,秦军主帅尉屠睢被西瓯军击毙。秦始皇乃派越人降将史禄率领越人凿渠(后称“灵渠”),分湘江之水下漓江,形成一条人工运河,以运粮草和援兵。终于在公元前214年打败西瓯军,统一了岭南百越地区。灵渠的开通,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接起来,其历史作用远远超出秦始皇的用意。灵渠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伟大水利工程,包括南渠、北渠、铧咀、大小天平石堤、秦堤、陡门和大小泄水天平等工程。南渠从东向西流经兴安县城,至溶江镇汇入漓江,全长30多公里。北渠长约4公里,注入湘江。为了调节水位, 以利行舟,又在南渠上建设36个陡门,2个泄水天平,水涨时可通过泄水天平将水排入湘江故道,防止泛滥成灾。修建在湘江中的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呈“人”形,把湘江水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南渠注入漓江,另一部分流入湘江。一年四季,南渠都保持有一定的流量。这种修渠技术,不仅在当时,而且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又经历代26次修浚,成为当今有名的历史古迹与游览胜地。渠上风景秀丽,有古朴玲珑的万里桥、马嘶桥、栗家桥、三将军墓、飞来石、四贤祠及铧咀、天平石堤诸景,可资观赏和考察研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