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点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点主分类:【地域文化】 丧葬旧俗。亦称“题主”。曾流行于各地。发丧前数日,送一柬给当地德高望重有功名的文官,请他为亡者灵牌点主。柬为红色,缀以蓝边。出殡日早晨,鼓乐声中,孝子捧牌位随点主官至祠堂行安主礼,然后点主官入大堂公案就座,执事就位。孝子捧牌位至公案前跪谢点主官,四叩首,执事接牌位置案上,开盒启椟,将待点的牌位放于点主官前。牌位木制,上书死者名讳,即“显考×公讳××府君之神王”,主上缺一点。点主官秉笔点之,执事纳函上椟,交予孝子。孝子捧主回庐,点主官送新主一揖,礼毕。此礼多为大户人家发丧时所行,寻常人家鲜有能行之者。 白族丧葬习俗。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等地白族中。出殡前,让死者直系孙辈中的男性长者手捧其灵牌,背对棺材端坐, 子孙辈跪在灵牌前,在族中最长者主持下齐向灵牌行三跪九叩大礼。跪拜毕,由主祭者用针刺破捧灵者左手中指,取一滴鲜血点到灵牌上,此时死者才有权列入祖先牌位中。这一习俗表明了白族家族中的血脉承续关系。 入殓后,在灵柩案桌上摆果盒、烛台和香炉,供家属及亲友一一焚香跪拜。嗣后,布置灵堂,悬挂孝子联和亲友的挽联、死者遗像,开签设灵牌。灵牌又叫“柱”,用纸或木头做成,中间写着死者的名。若死者年届花甲,灵牌红色,上方折角;未满花甲,灵牌白色,不折角,写牌时,将最后的主字写成王字,由孝子以朱墨添点,谓之“点主”。 人刚死后,所设灵牌为应急而作,或纸制或木制,除牌的背面书写上亡者之身份、功名、排行及生卒年月外,灵牌前面正中还要写上“已故显考(妣)×××之神主”,但“之神主”的“神”字右边之一竖和“主”字上的一点,均不能写,要等葬后祭日(也有在大殓升棺后)方可用朱笔添上,俗称“点主礼”。旧日点主大多请人代点,也有孝男自己点写的。请人点写,所请之人多为乡里中有威望的塾师、雅士,也有请阴阳先生者,有地位之家,还有请当地官僚代点的。行点主礼时,孝子先在灵前致祭,然后抱“主”(“神主”简称)跪请点主者,点主者提笔染朱,通“神”字之竖,点“主”字上之点,并在牌位两侧上方各圈一耳朵形红圈,叫做“贯耳”。然后,将牌位置于正房神案上,亡者晚辈则一一下跪叩首,点主仪式遂告成。点主之日,主家还要设宴款待来客,来客不论身份地位再高,一律称“陪客”,惟点“主”之人坐上席。宴后,主家还要赠衣物于点主人,以为酬谢。 20世纪70年代后,点主之俗已少见。人们多用亡者遗像嵌入像框,写上生卒年月,框边用黑纱挽花,置放正房香案上,以代牌位祭奠供奉。 根据旧时迷信说法,尸骸入土,灵魂上天。灵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必须有一实物作替,这就是“木主”。木主由一块长方木制成,上面写着死者的姓名、职位、生卒年月以及葬地,外面套有半截木匣,再外面是大红布套。木主上的一个“主”字,先写一个“王”字,留着一点,要请点主翁点上。各地点主的时间、地点有不同,如宁波是在灵柩上路前,在家中举行点主。丧家请贵宾题神主,即于“王”字上加一点,使成“主”字。点主者称“主师”,点主仪式隆重。主师来时,孝子着素服,围白毡条于内,红毡条于外,跪迎入灵堂,请上坐。赞礼者高喊:“主师升堂”,主师持神主牌,起立面向灵堂,孝子跪拜四拜,主师连念死者名衔三遍,于“主”字上先以朱点,再用墨改。点主毕,在神主牌上饰以红绸“魂帛”。然后抬柩出门。在杭州,是在除灵时点主,出殡后,将灵堂除去,将招幡、挽联焚化。神主由孝子用手指血或朱砂在“主”字上点红,然后请入家庙供奉。一般人家则送入挂在大厅上的祖宗堂内。有的地方仪式非常隆重,要摆香案,吹奏哀乐,请地方绅士身穿礼服,用朱笔在死者牌位上的“主”字上点一点。点主后,牌位用红布包头送入祠堂,并给点主人酬以重礼。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