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燕赵节日民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燕赵节日民俗分类:【地域文化】 河北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它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习俗丰富,在岁令时节,娱乐竞技、婚丧嫁娶、风尚礼义诸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世代沿袭而成的风俗习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陶冶了人民的性情,培育了人民的美德,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的一部分。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等原因,在传承下来的风土民俗中也糅进了某些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迷信色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那些不健康的陋习正日渐减少,逐步淘汰,而那些体现新时代、新风尚的传统习俗则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河北省历来有“四时八节”之说。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四时八节外,还有元旦(农历)、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送羊节、七巧、麻姑节、中秋、重阳、腊八、祭灶、除夕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习俗。 春节 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同全国一样,河北群众一年之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首推春节。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要借此休息、娱乐一番,并有送旧迎新之意。过去人们称春节为三元:岁之元、日之元、时之元。“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春为四季之首、一岁之冠,人们很愿意从此日起诸事顺遂、大吉大利。所以,男女老少在春节期间总要“美服盛饰”,改善生活。家家盛备花生、瓜子、烟、茶、糖等物,亲朋故旧、邻里街坊都相互登门拜望致贺。在河北各地,春节有四种习俗:打春牛、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春联。贴春联表示喜庆。古代,人们把字写在桃木板上,分挂于大门两侧,称“桃符”。后来发明了纸,就用大红纸写春联、剪窗花,以示吉祥之意。 元宵节 又称“灯节”、“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据考,灯节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出宫观灯,与民同乐,以后逐渐形成民间习俗。元宵节这一天为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日,相传系天官祭日,故又称“上元节”。上元之夜称为元夕、元夜或元宵。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吃汤元,因此汤元也叫元宵。元宵形圆音圆,表示“团圆”之意,象征吃了汤元就一家团圆和睦。正如冀中民歌《卖汤元》中所唱:“一碗汤元圆又圆,吃了汤元好团圆。”元宵灯会,是河北人民常见的活动,不仅地域广、规模大,而且花样繁多、别具风格,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元宵之夜,到处都能看到悬挂着的用各种颜色的纸、纱或玻璃做的灯。有的灯还可以转动,有的灯上写有谜语,“灯谜”之说即由此而来。灯的式样不胜枚举,在景县民歌《大逛灯》里列述的就有:通红的蔓菁灯、带缨的萝卜灯、弓腰的虾米灯、凉盖的蛤蜊灯、溜儿圆的西瓜灯、带刺儿的黄瓜灯、张嘴的鲤鱼灯、八条腿的螃蟹灯,还有手提的大提灯、空中悬的大云灯,等等。在历史上,冀东的昌黎、冀中的满城及束鹿诸县,元宵节期间街市上有舞龙灯的、跳狮子的、踩高跷的、走百索的、放焰火的、敲太平鼓的等等,蔚为壮观,令人心花怒放。涿州的通市灯会更是闻名遐迩,曾荣享“南有扬州,北有涿州”之誉。清人何义山咏涿州灯会诗云:“火树银花闹全城,万头攒动赏灯笼,莫怪人称第一景,亿万星斗灿龙宫。”足见其盛况。 龙头节 又称“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相传这个节日起源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至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由于我国历代“以农为国”,比较清明的朝廷都常常在“二月二”举行“祈年”、“亲耕”大典,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鼓励,同时也为着给下属文武百官作表率。邯郸市展览馆所在地早先叫“春场”,民间传说是战国时赵王扶过牛犁的地方。历史上人们习惯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于是就把“二月二”叫做“龙头节”了。按照常年惯例,“二月二”后节气就到“惊蛰”,“惊蛰地气通”,河北境内的广大地区天气渐暖,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小动物开始出土,就像农谚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犁牛。”这时候,万物复苏,人们准备春耕春种了。 清明节 有的地方亦称“三月三”,公历每年四月五日前后。人们平常所说的“清明节”,即指节气,又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过后,气温迅即上升,河北大部冬小麦开始拔节,玉米、谷子、高粱等大秋作物均可播种了,热火朝天的春耕大忙随之而来。农谚所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即然。从节日来讲,其习俗活动有三:祭祖扫墓、郊游踏青、植树造林。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与我国古代“清明寒食”的由来有关。据有关书籍记载,禁火寒食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悼念亡臣介之推的一种祭祀仪式。介之推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赏赐随臣,却没有赏赐他。他遂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今天,在清明禁火寒食的人已基本没有了,但利用清明节悼亡祭祖的习俗却一直沿袭下来。人们怀念已故的亲人,在清明节前后祭扫烈士墓、缅怀先辈的德操和功业,已成了一种新俗。“踏青”,古称“郊外远足”,今人则称“旅游”,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活动。放风筝是清明踏青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沧州一带的“莲花落子”和永年的传统歌舞中都保存有不少放风筝的内容。至于植树,则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俗,“晴日清明暖,长河柳色新”,气候变暖,催人抓紧时机植树造林。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民间习惯,家家门上插艾,户户包食粽子。河北有句民谚:“五月五,晒被褥”。这是劳动人民讲卫生、爱清洁的优良传统。农历五月,已进入夏季,在阳光下晾晒被褥,可祛潮杀菌。端午插艾,也是讲卫生的习俗。因为植物艾具有避瘟解毒之功能。石家庄周围还流传着一种民间传说,说插艾是“燕王扫北”留下的习俗。燕王朱棣曾教一妇人传话说他只杀贪官污吏,对穷人“只有爱(艾),不会杀”。五月初五在这一带打了胜仗,人们为纪念燕王而年年“插艾”。包食粽子,相传是纪念两千多年前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热爱祖国和人民,公正廉洁,有政治远见,主张革新图治,但他却受到昏君和佞臣的排挤打击,看到大势已不可挽回,最后于公元前278年的夏历五月五日忧愁忧思而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无限怀念,就在端午节这一天包粽子投江喂鱼,以免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后来粽子成了人们的节日食品。吃粽子的风俗是从江南传到河北的。此外,过去在过端午节时,河北的不少地方都有小孩们佩挂用五彩线结绕成的“长命缕”或小粽子的习惯,这也许是成人们表示的某种希冀吧。 送羊节 即农历五月十三,为冀南一带的习俗。这一天,姥爷(外祖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如今改送用白面做成的面羊蒸熟而成。这个风俗是由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兴起的。传说沉香是个孝子,他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被二郎神压在华山的生身母亲三圣母之后,看到母亲深受折磨,就要去劈杨二郎的头。三圣母顾念兄妹之情,阻止了沉香。沉香提出要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羊与杨谐音),年年剥他的皮,吃他的肉。此话传到杨二郎的耳里,第二天五月十三,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以后年年如此。这个古老的神话在冀南的一些县里广为流传,后来老百姓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不过,送羊的意思主要是表示姥爷、舅舅对小外甥的亲近,与所传神话已经毫不相干了。 乞巧节 即农历七月初七。这个节日的来历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传说有关,故事优美动人。传说牛郎是民间一个善良穷苦的后生,织女是天宫下凡的仙女。他俩结成一对幸福恩爱的夫妻,后来被天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王母娘娘在他们中间划了一条银河,平时不准他们相见,只让他俩每年七月七晚上相见一次。人们都非常同情这对夫妻的不幸遭遇,连世间的喜鹊都为他们抱不平。到“七月七日”这天,普天下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两岸,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过桥相会。地面上的妇女们习惯在这天晚上,趁牛郎与织女见面时,向织女乞求智巧。人们因此称这天为“乞巧节”。 麻姑节 即农历七月十五。过去,在冀东一带,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习。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煮肉蒸馍馍,被称为“麻姑节”。民间传说这个节日兴起于秦朝。秦始皇有个相貌不俊、心地善良的女孩,因她脸上长得满是麻子,人们就叫她“麻姑”。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对民工残暴苛刻,民工们苦不堪言。麻姑同情民工,在七月十五这天向秦始皇求情时,被推出午门斩首了。民工和附近老百姓听说后,无比痛心,以后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仪式,纪念被害的麻姑。 中秋节 亦作“仲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是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七、八、九三个月为农历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八月十五”为秋季的正中,“三秋恰半”,因此谓之“中秋节”。在河北省,中秋节是庆丰收的节日。这时五谷杂粮相继成熟,人们为了喜庆丰收,都改善生活。然后开始收获大田作物。中秋节,习惯上又被称为“团圆节”。因为农历每月十五月亮最圆,八月十五又时值秋高气爽,一般情况这天夜间月亮最明最亮,外出办事和远离家乡的人,有条件的都要赶回家中团聚。在这个晚上,家家户户用西瓜、月饼等圆形食品、食物放在院子桌上“供月”、“赏月”。之后还要吃些月饼以庆贺团圆。 重阳节 即农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二九”相遇,所以称“重九”或“重阳”。在重九节,人们习惯登高野宴。因“登高”与“蒸糕”谐音,故民间亦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在河北北部的一些地方,重阳也有被称为“女儿节”的,其因大概是:佳节思亲,在这一天娘家人往往要蒸糕,去看望或者迎接已出嫁的女儿。饮菊花酒,食菊花糕,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种习俗。另外,因“九”与“久”谐音,人们认为“九九”婚姻最“长久”,视这一天为迎亲嫁娶的吉日良辰。 冬至 严冬到来之意。“冬至吃饺子”,是河北人民群众的传统习俗。传说此俗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帱州(今河北任丘县)人。他一生行医,周游四方。有一年冬天,他到乡间为百姓医病时,看到人们的耳朵冻坏了,很觉心痛。遂采来药物教人们熬成汤汁喝进肚里御寒生热,并以面片包食药渣。此方果然灵验,人们都医好了冻坏的耳朵。此后,老百姓就在每年严冬到来之际的“冬至”制成耳朵样的食品饺子纪念扁鹊。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谓之“腊八”。“腊”是“祭”的意思,神农时称为“腊祭”。其本意是,一年的收获已经完毕,应祭万物之神以表农家的心意。从古沿传至今,“腊八”这一天,河北省千家万户大都要做上一顿腊八粥。腊八粥所用原料,随各地物产和家庭贫富的不同而有区别。清代富察郭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另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十二月”载:腊八粥又名“七宝粥”,本来是十二月初八佛教寺院供神的粥。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后来通行于民间,演变成为一种习俗。就“腊八粥”的本意讲,固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它却表达了人们朴素美好的庆贺当年丰收、祝愿来年吉利的愿望。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旧时传说是“灶王”上天的日子,河北多称之为“过小年”。过去有句童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一天,家家都要祭灶,送灶王上天。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了明朝时北京周围祭灶的情景:坊民刻马形,印成灶马,农民买来在灶前焚化,叫做送灶君上天;另设小糖饼,奉灶君;还备有黑豆寸草一碗为养马具,一家老小罗拜。用“糖瓜”祭灶,据说有两个用意:一是糖瓜是甜的,灶王吃了,上天汇报时可以甜言蜜语地“上天言好事”;另一种意思是饴糖很粘,灶王吃了,往往把嘴粘住,在玉皇大帝面前开不了口,坏话说不成,这样就可以“下界保平安”了。这是一种迷信。在生产力和科学都不发达的古代,灶王作为自然崇拜的对象是可以理解的。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新年的气氛就越发浓了。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这些天,春节将到,人们争相采购,洗、蒸、炖、煮、煎、炒、烹、炸,可以看到千家万户准备过年的欢快情景。 除夕 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寓旧岁至此夕而除之意。河北的人民群众在除夕时有“守岁”、“压岁”的习惯。过去有句老话:“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守岁就是守住时间,不愿意这一年过去。除夕之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常常坐以待旦。北宋时曾在定州(今河北定县)任守的苏轼在《岁晚之首序》中说:“岁晚相与馈称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一般,除夕这天,远离家乡的人都要赶回家中团聚过年,除夕夜都要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俗称“年夜饭”或“团圆饭”。值此新旧年交替之际,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往往会使人产生除旧布新、振作愉悦之感。此外,过去人们还习惯在除夕这天用彩线把钱(指旧时中间有方孔的铜钱)穿起来,放在床脚边,此即谓较早期间的“压岁钱”。到后来,长辈在年三十晚上送些钱给晚辈,此亦谓“压岁钱”。近年来,已不兴“压岁钱”了,但很多人家赋“守岁”以新的含义:在除旧布新的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一堂,共享幸福的乐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