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爨宝子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爨宝子碑

分类:【文化精萃】

又称小爨。在云南省曲靖县城第一中学爨碑亭内。东晋时立,清乾隆年间在曲靖县城杨旗田出土。高1.9米,呈长方形,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400余字。碑未刻有职官题名,建宁太守属官名称、对研究东晋时期的历史有较大帮助。碑文字体古朴雄劲,有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色彩,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东晋碑刻。碑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义熙元年(405)刻。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曲靖县城南35公里扬旗田出土。咸丰年间为云南知府邓尔恒移南宁县城武侯祠。碑文12行,行30字,下列题名13行,行4字。书法刚健凝重,古拙奇巧,用笔在楷隶之间。此碑足以考见书法由隶入楷的?变之迹。与《爨龙颜碑》并称“二爨”。现存曲靖县第一中学校园内。有拓本影印行世。

东晋正书碑刻。正书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大享四年(405)立。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388字。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县(今曲靖县)出土,咸丰时移至城中武侯祠。书法朴质,体在隶楷之间,其笔方而圭角峥嵘。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今在云南曲靖县中学。与南朝宋《爨龙颜碑》并称“二爨”。

在曲靖第一中学内。为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的墓碑。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曲靖扬旗田出土,后移至今地。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碑首为半园形,碑身为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碑文有13行,每行30字,碑末有13名官员的职务、姓名。全碑共约400字。墓碑的主人爨宝子不见史籍记载,从碑文得知,爨宝子是东晋建宁郡同乐县人,即今陆良县人,官做到建宁郡太守,23岁去世。碑文字体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文体,是五世纪的一块名碑,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有为称它为“正书古石第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曲靖市第一中学内。为东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墓碑。碑署东晋大亨四年,实为义熙元年(405)四月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曲靖市南七十里杨旗田爨君墓前出土。咸丰二年(1852)移至城内武侯祠。1937年移今址,建碑亭保护,称“爨碑亭”。碑首半圆形,碑身长方形,通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文13行,行7―30字,共400字,字迹尚清楚。字体在隶楷之间,是书法史上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作品。碑石屡经剜洗,部分字迹失真。碑额题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事迹。晋时严禁立碑,似此大碑尤属珍贵。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楷隶之间,可以考见其体变流源”。爨宝子碑与云南陆良县之爨龙颜碑合称“二爨”,因其体制较小,简称“小爨”,两碑均为书法珍品。

俗称“小爨碑”。东晋时云南碑刻。义熙元年(405)立。碑文叙墓主里籍、身世及官职,从所官的 “振威将军建宁太守”来看,可知是统治当时滇西北、滇中“爨蛮”(即彝族的先民)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唯他二十三岁即死, 故无事迹可言。碑高183厘米,广68厘米,碑文共十三行,行三十字,碑额十五字,碑末题名十三行, 行四字。均楷书。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南七十里扬旗田出土。道光《云南通志》始著录。咸丰二年 (1852) 移置曲靖城内。今存曲靖市第一中学。书法古雅,体在楷隶之间。与刘宋时的 *《爨龙颜碑》合称为“两爨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