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牌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牌坊分类:【传统文化】 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又称“牌楼”。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其构制:两边立柱,中间有画形门楣,形成门坊。多建筑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园林前、街道、路口等处。分木坊、石坊。以功德坊、贞节坊为多。源于唐、宋里坊的坊门,其形式由宋乌头门演化而来。封建社会提倡忠孝节义礼教,里坊居民有“嘉德懿行”者,就加以旌表,将其品德榜于里坊门上,此坊门即成纪念性牌坊。初为木制后为石制。如明代嘉靖石坊。后在坊门上饰以琉璃瓦,还有在额坊上饰图形等,越来越庄重富丽,俗称“牌楼”。北京原有东四、西四牌楼,现已移至陶然亭公园。 中国古代用以表彰、纪念性的建筑物,又称牌楼。早期牌坊与牌楼有别,后世通用。一般在单排立柱上加额坊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在单排主柱上加额坊、斗拱等构件,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建于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牌坊,形制级别较高,屋顶常用庑殿顶或歇山顶。立柱上端高出屋顶的冲天牌楼,一般建在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商店门前等,形制级别较低,屋顶多为悬山顶。牌楼建筑材料有木、石、琉璃等种类。 牌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村落公共设施。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与其他公共设施相比,没有实用性,但是在村民们心中却占有着一定的地位。一般都是因为旧时村落居住的名门望族有了所谓的“义举”,受到朝廷的诏令嘉奖被赐予的。与其说它是村落里的公共设施,不如说是那时候村民们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旧时荣誉的象征。保留到现在也就成为了历史留下的一道痕迹,是村落历史的见证。这种建筑以木料或石料做成,形式各异。有的只立一根刻了字的华表(也叫“表柱”、“望柱”);有的是两根表柱对立,上端用一块木板或石板连接,板上镌字标记;有的是四根或六根表柱相连成三洞或五洞大门。唐宋时,为旌表忠臣良将、孝女节妇,在受表彰者的家门上披红挂匾,并在云板上标记名事。上清镇汉浦村口就仍保留着一块唐代三洞门的牌坊,高7米,宽14米,以砖石砌成,中门上方镶嵌一块大石匾,上面刻着颜体的“唐蕃世胄”四个字,是为纪念唐昭宗时侍御史倪亚,受皇命而敕建的。安插诏书石碑的石座尚存。牌坊三洞门的门楣上附有出裔鼎10根,连接三洞门的云板上刻有龙凤、麒麟、鹿等图案,形态逼真,实属精雕细刻之作。在牌坊后还建有门楼3间。门楼后有香火堂,里面原来安放了倪亚的塑像,两侧还有护将的头像。 吉安曲濑祠堂保存的清朝敕命诰命牌(李均忠摄) 徽州的古村落,还习惯于在村口地带建造牌坊,作为村口的标志。这些建筑,往往成为村落的景点建筑。据新编《歙县志》记载,该县现存古牌坊共101座,其中46座建于明代,55座建于清代,大多数坐落于村口。如歙县西乡的棠樾牌坊群,坐落于棠樾村东头大道上,七座牌坊有序地屹立在村口,两座是明代建筑,五座是清代建造的。歙县柔川村,在村外岭道上建有三座贞节坊,分别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咸丰元年(1851年)。歙县唐模村东坐落两座“同胞翰林”石坊,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造。歙县富竭乡稠墅村,村口纵列了四座石坊,其中一座为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造,其余三座为清代所建。歙县槐塘村东头,建有丞相状元坊,为明代中期建造。 旌德县江村村口的牌坊(欧阳发摄) 据新编《休宁县志》记载,该县历史上各类石牌坊有186座,历经时代变迁,多已倾毁。在尚存的牌坊中,有不少建于村口,如商山乡大夫坊坐落商山村水口处,为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建造;榆村乡紫宸近侍坊,坐落太塘村口,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造;源口乡孝子坊,坐落于挡金村东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造;蓝渡乡龙源坊,坐落于龙源村口,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建造;榆村乡思湛松筠坊,坐落于富溪村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造。 此外,黟县东源乡胡文光刺史石坊,坐落于西递村前。休宁县胥岭宪伯坊,坐落于六都村口。绩溪县古冯村,从村口到村中,依此排列着五座牌坊,即恩荣百岁坊、大夫坊、进士第坊、贞烈坊、楠木牌楼(今圯)。屯溪区溪南下村的村口建有尚书、御史二石坊。 清朝时,一些村落中还有类似寺庙宫陵门阙的建筑。用以表彰“忠孝节义”之人的“事迹”。最多的是“贞节牌坊”,表彰妇女“守节”者。这些牌坊,或立于被表彰者的家门口,或置于村内大路旁。跨路而设的称“骑路牌坊”。牌坊用石凿制,多一门三节,正上横额刻以“圣旨”字样,两边楹联上刻着“节妇”的“节孝情操”事迹。有的还配上以忠孝节义为题裁的历史传说石刻。20世纪以来,“贞节牌坊”大多被拆除,在山区偏僻之地偶可见到的也多残缺不全。 牌坊(段铁安摄) 村落中还有个别人开办的染坊、油坊及各种手工业作坊。较大的村落中还设有饭铺、杂货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村落设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庙宇、牌坊大多数改作行政办公场地和小学校址等,旧日寨墙亦多夷为平地或辟为宅基。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村落逐渐建起了广播室、阅览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都新建了自己的中小学校。许多村落还建有各种各样的社办、村办、民办工厂。20世纪70至80年代以来,各种供水设备、供电设备也出现在村落的公共设施中,旧村落的泥土道路,也渐被水泥路所取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