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物产和风俗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物产和风俗文化

分类:【地域文化】

铁器的广泛使用

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对燕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以今北京地区为中心的燕国,就是冶铁业较为发达的重要地区之一。经考古发掘,在燕国境内发现铁器的地点共有41处。其中发现铁器数量最多、最著名的地区,一是河北省兴隆,一是易县东南的燕下都遗址。这两个地点出土的铁器,不仅反映了燕国铁器的生产水平,就是在全国范围讲,也是今天发现的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冶铁产品和遗址。

在兴隆发现铁器和铁矿石的地点有:大付将沟、古洞沟、鹰手营子、封王坟等地,其中以大付将沟发现的铁器数量最多。另一个重要的出土铁器的遗址是位于今河北省易县的燕下都。这个遗址范围很大,可分为宫殿区、墓葬区、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等,在遗址范围内的许多地点都发现了铁器,有农具、兵器、铁脚镣,铁板和铁料等。由此可见,古代蓟都及其附近地区已广泛使用铁器,其时间大约是从战国的中晚期开始的。

从冶铁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早期的冶炼方法是“块炼法”,即低温固体还原法。它是用较低的温度将铁矿石加热还原,成为疏松的海绵状金属体,再经多次锻打,然后得到金属组织不大纯清的锻铁。比这种方法更进步的冶炼方法,是高温液体还原法,技术要求也更复杂一些。这是将铁矿石在高温下还原,炼出铁水,用来浇铸各种铸件。今天在兴隆和燕下都所发现的铁器,除了用“块炼法”锻造的铁器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经过高温液体还原法冶铸的铸件。比较突出的是,在兴隆出土的87件铁范,全部是铸成的,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冶铸技术。

农业的发展

燕国的农业是比较发达的。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由于水利的兴修和铁农具的使用,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燕地的河流不算少,今之潮白河、永定河、拒马河等,在古代即已存在,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也都起了一定作用。最肥沃的地区是燕国南部的督亢地区,据《水经注》记载,当地有督亢泽、督亢陌,位于幽州南界,土壤肥沃,素称“膏腴之地”。

促进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铁农具的使用。已出土的燕国的铁农具,不仅数量多,种类也不少。当时无论是砍伐林木,开荒启土、整地除草以及收割等等,都已使用了铁工具。

在人类的生产发展史上,铁器的出现是个重大事件,它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恩格斯在叙述铁器出现的意义时说:“铁已经为人类服务,这是在历史上起了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当中的最后者(直到马铃薯的出现为止)和最重要者。铁使广大面积的田野耕作、开垦广大的森林地域成为可能。它给了手工业者以坚牢而锐利的器具,不论任何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任何金属,没有一种能与之抗衡。”

城市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燕国都蓟城就是一座重要的商业城市,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不仅是联结辽西、辽东、右北平、上谷等郡以及联结下都的中心,也是同周围的诸侯国齐、中山、三晋、代以及东北甚至朝鲜、日本的联结中心。《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盐铁论》云:“燕之涿、蓟,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蓟城“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处在这种重要位置的蓟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商业贸易的中心。

武阳城――燕下都也是燕国另一重要城市。燕下都和蓟城,在政治、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的铸造与流通也很广泛。燕地属刀币流行区域,这种刀币,今称为“明刀”。在河北沧县肖家楼村一处战国遗址中,一次出土刀币10339枚,皆捆绑成束,排列整齐,叠放在土坑中。然而出土数量最多的还是燕下都遗址。在遗址范围以内,先后有十几个地点出土燕明刀,共有33315枚。其中出土最多的地点是东沈村,1969年共出土13339枚。还出土了铸造燕明刀的陶范和泥范,从而证明了燕明刀确为燕国所制造。

货币是进行交易的媒介,没有大量的需要,决不会铸造大量的货币。“燕明刀”是燕国通行的货币,燕明刀的大量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燕国地区的商品经济是相当发达的。

燕国的物产

燕都蓟城及其周围,地形复杂,不仅有平原,也有山地、兵陵、陂塘,适于多种经营。随着农业的发展,到战国时,蓟城及其周围除粮食作物外,还发展了多种经济成分,如鱼、盐、枣、栗、桑、蚕丝、麻等,这些均为当地的物产。

古籍中多次记载燕地盛产枣、栗,如:《战国策?燕策》载:燕“南有碣石

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枣栗之实足食於民矣,此所谓天府也”。说明燕国种植枣栗很多。《史记?货殖列传》载:“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此外,蚕桑事业在燕地的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记?货殖列传》载:“燕、代田畜而事桑。”《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云:“丝蚕于燕、牧马于鲁。”可见,燕地是盛产丝蚕的。古代有不少诗歌描写战国时燕蓟地区养植桑蚕的情况:

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

枝枝自相植,叶叶自相当。(曹子建 诗)

桑叶纷纷落蓟门。(庾子山诗)

幽燕桑叶暗川原。(王介甫诗)

这些诗歌描写了古代蓟城桑树繁茂的情况。说明燕蓟地区自古以来就多植桑树。

风俗语言

燕国地处南北交通的要道,又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所以这里的习俗和文化,既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又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礼记?檀弓》中就记载有燕人远道奔鲁观“孔子之丧”的故事。有些习俗与中原地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汉书?地理志》也记载了燕地“男女无别”的习俗。书中写道:“蓟……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聚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

燕地在语言方面与其它地区有很大差别,现存史籍中有些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燕地的方言。如对母鸡孵小鸡现象,燕地就与别处不同,《方言》卷八云:“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通俗文》云:“鸡伏卵化,北燕谓之?”。现在河北省北方农村,仍呼母鸡孵卵为“抱窝”。

燕地受北方民族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战国策?燕策一》记燕王对张仪的谈话说:“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又如荆轲到秦国见秦王时,曾自称“北夷之鄙人”。燕统治者为周室宗族,周初分封于燕地,战国时以“蛮夷”自称,可见当地的民族影响是比较大的。

在古文献中对燕人的勇武、敦厚之风有很多描写。如《吴子》:

燕性?、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 陈守而不走。

《管子》云:

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

《汉书?地理志》云:

(燕地)其俗愚悍少虑,亦有所长,敢於急人,燕丹遗风也。

对这些描述如果抛开贬义的一面不论,而从尚义方面看,确实反映出燕地居民是具有朴实、勇敢、慷慨侠义之风的。正如后世所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方士

燕、齐多方士。秦汉的方士,主要也是来源于战国时的燕齐地区,如秦始皇时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寻求仙人的徐市,就是齐人;为秦始皇寻求不死药的卢生,就是燕人。虽然齐燕均出方士,但以燕地最盛,不少古代著名方士如宋毋忌、正伯乔、羡门高等,皆出自燕地。燕国著名的国王燕昭王,就是神仙说的信徒,现存史籍中记载了不少有关他求仙的轶事。传说燕昭王为了寻求不死药,派人入海寻求方士们所宣传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文字

据王国维研究,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可归纳为两个系统,一个是西方秦国的文字系统,另一个是东方六国的文字系统。燕国的文字属六国古文的范畴。现在所发现的燕国文字,从时代上看,既有西周时期的,也有战国时期的,主要是铜器上的铭文,还有陶文、玺印和货币上的文字等等。1973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第23号遗址中,一次出土108件铜戈,带铭文的就有100件。此外,在河北省的容城、满城、保定以及辽宁省的北票等地,也都出土了有文字的器物。

燕国陶文也发现不少,多数出土于燕下都。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燕国玺印上的文字。燕国玺印,有长方形和方形,现藏故宫博物院。

根据以上情况可知,战国时期的燕国文字是多种形态的,即有铜器铭文、陶文、骨文、玺印文字等等。从字体结构看,战国时期的燕国文字,是从西周文字发展来的,至秦灭六国实行统一文字后,这些文字又被融合到秦以后的文字中去。秦始皇的各项统一措施,在文字发展史上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音乐、舞蹈

我国北方民族的音乐舞蹈自有其特色。燕国的音乐舞蹈,可能受北方民族的影响比较大。燕国不但有宫廷歌舞,也有专门从事歌舞的女伶。

燕国有一著名音乐家高渐离,其人善击筑。筑,为古代乐器。“高渐离与荆轲友善,二人常饮酒于燕市中,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来荆轲去刺秦王,至易水岸边,高渐离携筑送行,《战国策》中具体描述了慷慨悲歌相别这一情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土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策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可以看出,高渐离的筑声是很感人的。荆轲刺秦王失败被杀,高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后因为善击筑,受到秦始皇召见,秦始皇未忍杀他,“乃?其目,使击筑”,高渐离因击筑,得以接近秦始皇,在距离相近时,高渐离举筑击秦始皇未中,因而被杀。

燕地各族间的友好往来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燕都蓟城也正是反映了这一情况,在燕地及其周围聚居了许多民族。

燕地蓟城为“天下名都”,交通发达,是商业贸易的中心,长期以来这里就形成一个各民族聚居的地区。燕北有东胡、山戎,东有秽貊、肃慎,西北与匈奴为邻,南有赵,东是齐,西南则与白狄建立的中山国相邻。在这个民族交错的聚居区,各族间的往来和融合是十分紧密的。虽然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经常发生,但是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生产斗争、经济文化的交流,贸易的往来等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北方民族出产的名马、牛羊、旃裘、筋骨等畜产品,自北而南经燕国而运往内地,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中原及燕地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又经蓟城传到其他各地,促进了那里农业经济的发展。燕文化不仅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而且也吸收了北方东胡、山戎等族文化的内容。保留着浓郁的地方特点,这无疑是各族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