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物理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物理学

分类:【文化精萃】

物理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物理学就是研究这种现象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及其转化,物质的内部结构、这些结构的组成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物理学发现的基本规律带有普遍性,它适用于地球科学、生命现象、天文现象和化学现象,所以科学家认为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中更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物质的各种存在形式、运动形态相互联系,因此,各个学科也相互渗透。物理学是由多个分支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它包括:研究宏观物体做低速机械运动现象和规律的经典力学;研究热的产生、传导及物体处于热状态下性质的热学、热力学和经典统计力学;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电磁性质的经典电磁学、电动力学,研究光的运动、电磁本性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光学;研究时间空间的物理性质的相对论;研究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统计力学;研究固体的性质,微观结构,及其内部运动与性质的关系的固体物理学,等等。物理学还渗透于其它自然科学之中,并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实验手段、测试方法,也被用于其它学科。

发展技术和生产力的要求推动物理学发展,而物理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直接导致生产技术的飞跃,引起技术革命,影响社会发展。物理学发展对军事技术有重大影响,同时它提出的许多理论对哲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学科。是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运动形态(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以及这些运动形态的相互联系及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对于其它自然科学学科,乃至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物理学”一词源出于希腊文,意即“科学”,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一书,被学界公认为学科名称由来之始。15―17世纪,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哥白尼建立日心学说,开普勒提出太阳系行星轨道的三大定律,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牛顿于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根基。物理学的研究与进展推动了历次工业革命。18世纪牛顿力学和热力学的成就与改进蒸汽机、发展机器大工业的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法拉弟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又引发电力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文明。20世纪初,物理学自身爆发一场革命,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的理论导致量力学的建立,这些都深化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并为半导体、激光、计算机等新技术革命开辟道路。显然,物理学方面新的突破还将继续对各个自然学科、工程学科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按传统方式,物理学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理论物理等等,其中有的已形成独立学科。由于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空间物理、化学物理、生物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都是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物理学的广泛应用还引发出许多尖端技术,如原子能技术、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和超导技术等等。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力学、声学,光学等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磁学方面最早发明了指南针与磁偏角,与造纸、印刷、火药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近代物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我国编译和出版的第一本物理学书籍,首推明代学者王征与日尔曼传教士邓玉函合编的《远西奇器图说》(1627)。19世纪60年代,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的艾约瑟译出《重学》,系统介绍了牛顿力学。中译“物理学”一名借用了日本译语。1902年京师大学堂在格致科下设物理学科目,1912年金陵大学设物理系,1918年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的物理系相继成立,在国内大学物理系学习过后成长为优秀物理学家者不乏其人,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吴剑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物理科学有长足发展,中国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洲际导弹等研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一)《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

墨翟(前480―前420),传说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人,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出身工匠,创立墨家学派,著有《墨经》一书。《墨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科学著作,书中包含有哲学、物理学、数学等多方面知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如书中讲力学时,为力下定义说,“力,形之所以奋也”(见《墨经?经上》),意即力是使人的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这就对力的概念作出了朴实的解释。书中研究杠杆平衡问题时,指出杠杆平衡不但取决于加在两端的重量,还与“标”(力臂)、“本”(重臂)的长短有关。得出两端“长、重者下,短、轻者上”的结论。这个解释不仅考虑到力和重的多少,并考虑到距离与平衡的关系,含有力矩概念,已发现了杠杆的平衡原理。在光学方面,墨翟对针孔成像、影子生成等现象,进行了观察、实验和分析,作出了科学说明。墨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即在一个黑屋里朝阳墙上开个小孔,人对小孔站在屋外,阳光照射下,屋里墙上就出现一个倒立人影。对这种现象,《墨经》解释说:“光之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墨经?经说下》)意思是说光穿过小孔直线而入,像射箭一样,人体下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上边,人体上部挡住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这就形成了倒立的人影。这一实验,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科学地解释了小孔成像现象,是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墨翟对在生产实践中接触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不少物理学道理。

(二)朱载?与十二平均律

朱载?身为郑王世子,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数学家,而且是著名的声律学家。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在音律学方面,就已开始认识12律和7声音阶了。12律是指12个半音,它的名称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12个半音中的6个单数半音称为6律,6个双数半音称为6吕。7个音阶是: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大约在春秋时代,开始使用三分损益法来确定管、弦乐器发音高低。用损益法计算的结果,12个律中每律间的频率差不多相等,称为12不平均律。其缺点是不适宜进行“变调”与演奏和声。为了消除三分损益法的缺点,汉代的京房、晋朝的荀勖、刘宋的何承天等人,先后都进行过改革,但并未完全解决。到了明代,朱载?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经过长期的计算和试验,终于发明了12平均律。他的12平均律的理论,最早见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成书的《律学新说》中;其较详细的数学演算,见于所著《嘉量算经》中。他将八度音程值开12次平方,使12律构成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0:19